跳到主要內容

鄧振強回應﹕持續優化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9日 06:35
2012年11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就《明報》11月3日〈中學縮班釋出剩餘資源,應用作補底消滅零分生〉的社評,本人有三點意見:

1. 「持續優化」絕不是空洞的口號

中學學界過去數年,持續優化教育,在課堂學與教改進、學生關顧、提供寬和廣的課程予學生選擇等不同範疇的具體事例眾多,部分亦曾由《明報》報道:〈九龍真光英語授課破傳統 與港大合作 創跨科英語學習〉、〈大埔5校聯辦新高中特色科 資源共享 擴闊學生選擇〉、〈身兼社工照顧學生 教界求保Band 3校〉和〈中學分組上課 學語文成效高〉等。


另外,香港中學校長會自2012年起,努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舉辦連串的專業活動,包括校長專業發展講座、「從山東課改經驗看黃金5年的機遇」教學考察團、周年研討會、廣州思源學校交流團、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等。6所中學校更組成核心網絡,於本學年嘗試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種種事例顯示,「持續優化」絕對不是空洞的口號。


2. 舊制預科每班30人,教育成效有實證支持

舊制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自1980年推出以來,伴隨香港學生走過32年,教育成效顯著,成功原因如下:

.政府願意投放足夠資源,每班有2.3名教師;

.中孆p班教學,中英文必修科每班人數約30人、其他選修科人數約為10至20人;

.學生經香港中學會考洗禮,學習差異相對較小。


教育改革推出時,正值全球經濟衰退,公私營機構均嚴格控制開支,學界無奈接受新高中每班2名教師和每班40人的安排,惟學界當時已提醒政府,學校未有足夠資源去處理新高中學生的學習差異擴大的難題。學界同意社評「以36人的資源就可以達至致30人的優化教育,顯然缺乏科學根據」的論述,如果按舊制預科的經驗,要真正優化教育,政府必須推行最少下列三項結構性改變:


.增加高中每班教師編制,由目前的每班2人增加至每班2.3人;

.每班30人;

.提供額外資源,減少學生的學習差異。


學界明白社會人士對基礎教育的資源安排未有深入認識,每當學界提出減少每班人數時,往往會從「保飯碗」的角度解讀學界的訴求,未有明白學界「保教育質素、保學生學習」的苦心。


3. 新學制學習挑戰大,各級學生均須支授

學界於2011年7月曾就新學制的推行進行問卷調查,230所學校的數據指出,學校遇到很大困難,包括教師數目相對班級數目過少、每班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差異擴大、通識科專題探究對教師造成沉重負擔、和學生難於同時應付多個科目之校本評核等,學界的共識是新學制學習挑戰大,各級學生均需支授,拔尖補底同樣重要。


結語:

未來4年,升中學童人數累計下跌約1.1萬人,利用縮班殺校去釋出剩餘資源的提議,是「先破壞,後建設」,消滅長期服務弱勢學生的學校,裁退能教導弱生的好手老手,禍及就讀縮班學校的學生,導致教育環境動盪、上移錯配和教師專業團隊斷層等問題,影響教育質素,絕不符合學生和家長的利益。


作者是中學校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