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十八大行將召開,胡溫政府謝幕在即。回望剛剛過去這10年,無論是快得令人眩目的經濟,還是褒貶不一的政改進程,都是胡溫留給後任的遺產。如何認識這筆遺產,是中國下個10年繼續前行的基石。
經濟成就為最大亮點
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0.7%,遠高於世界經濟年均3.9%的增速;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GDP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年均增長10.1%,邁入「中等收入」國家門檻……這是近10年來胡溫政府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相較於步履艱難的政治體制改革,經濟上的成就無疑是胡溫執政10年來最大的亮點。
這10年,胡溫政府立足於轉型中的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為代表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上述理念「有力地回答了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時代命題」,中共智庫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跛腳式」政改問題難解
但批評者亦認為,經濟上的繁榮,掩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而這樣的「跛腳式」發展,必然成為經濟社會深入發展的瓶頸。
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看來,目前並沒有根本改觀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社會矛盾比較尖銳,二是腐敗問題依然嚴重。「你可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現在很多人的具體利益不一致了。」謝春濤說。他說,近年來,徵地拆遷矛盾頻發,正是因為農民、發展商各持不同利益,而地方政府往往也有自身利益。這是當今社會利益群體多元化造成的。決策層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求解決。
今年初,胡錦濤在十七屆中紀委七次全會上坦陳:「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謝春濤認為,腐敗問題嚴重影響黨群關係、黨的形象和社會公平。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出路是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所有問題繫於政改深度」
「真正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和諧及科學發展,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是前提。」謝春濤表示,這些問題已受到決策層的重視,十八大之後,甚至就在十八大上,或將會有相應舉措出台。
「所有問題的解決,最後都可歸結於政改的問題,繫於政改的深度。」一篇評價胡溫執政十年的文章中總結道。
對於政改的現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直言,多年來,改革更多的是流於表態和議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運行相關的政治體制若不經歷一番改革,矛盾將繼續積累。實際上,政改的必要性也為中共高層贊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深圳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強調:「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
選舉法大修改 已作努力
儘管一些黨內外人士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評價較低,但謝春濤指出,胡溫時期,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有一些推進。例如,對選舉法作重大修改,實現候選人在選舉委員會組織下可以與選民見面,城鄉「同票同權」等。
「政改肯定還有需要推進的地方,但不能說沒改,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謝春濤說。
鄧首道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