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成立扶貧委員會,從委員會的職權範圍看來,似乎不滿足於賑濟式的派錢扶貧,要在防貧、減貧方面做一些工夫,這個思維理路正確,期望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特別是在應對跨代貧窮方面,多所着力,增加社會向上的流動性,減少貧窮人口增長,這樣不但減輕社會福利開支的壓力,也可以培養出一批有競爭力,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而有限的資源就可以用在需要扶助的人。扶貧只是手段,減貧、防貧才是目標,因此,我們建議扶貧委員會正名為「減貧委員會」,使委員會工作的目標和屬性更加清晰。
民間智慧:長貧難顧、救急不救窮
減貧防貧不單是手段更是目標
重組的扶貧委員會不乏新意,例如將制訂過往政府堅拒的貧窮線,以量度社會貧富差距及收入分布,制訂減貧政策措施和檢驗成效。過去,政府對貧窮問題有點掩耳盜鈴,長期以來,反映貧窮情况的堅尼系數顯示香港在先進經濟體之中位居前列,政府卻不認同堅尼系數的計算方法,現在政府自訂貧窮線,雖然劃在什麼水平仍會有爭議,不過,有了貧窮線,就有了一個客觀準則量度扶貧政策措施的成效,因此,貧窮線的制訂,反映政府在應對貧窮問題上改變了思維。
不過,貧窮線除了用來監察政府的減貧工作,對福利開支也會構成壓力,因為有關數據會成為派錢依據,特別是社會愈趨政治化,民粹抬頭,所以,貧窮線如何訂得有意義,反映實際情况,又不致為福利開支埋下隱憂,考驗委員會的功力。貧窮線對政府構成壓力,有望促使減貧政策措施更到位和更有效率,因此,總的而言,制訂貧窮線有積極意義。
昔日,政府的扶貧思維以賑濟式救助為主導,重組的扶貧委員會,職權範圍提到要達至防貧、扶貧、預防和減少社會孤立情况,促進社會流動性,推廣地區為本的扶貧措施等,特別是促進流動性和地區為本的措施,乃舊委員會所無,顯示政府有意在賑濟式扶貧以外,為解決貧窮問題另闢蹊徑,這是正確方向。本港減貧工作,應該以減少貧窮人口為主軸。當然,以目前本港長者貧窮情况嚴重,他們基本上再無謀生能力,因此對長者賑濟式扶貧,仍然是政府的責任;而從本港人口結構一些特質,除了賑濟,減少貧窮人口增加更有迫切需要。
無論貧窮線劃在什麼水平,綜援戶都會是貧窮人口,目前本港有綜援戶約27萬戶,約佔家庭總戶數的11%,其中不少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新移民的情况和處境,是貧窮問題惡化的主要因素。
首先,現在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制度仍在執行,近年雖云有時候未能用盡配額,但是每年仍有約5萬名內地新移民來港定居,他們大多低學歷,競爭力不高,在香港這個知識型社會,很容易就跌入貧窮網。另外,新移民的子女,在社會上往往得不到平等向上流的機會,出現跨代貧窮,貧窮人口因而有源源不絕的生力軍。因此,對新移民的援助,賑濟以外,最重要是協助他們的下一代,使新移民子女不致「繼承」上一代的貧窮。
扶貧委員會職權範圍有促進社會流動性和地區為本扶貧措施的構想,相信與應對新移民的特殊情况有關。曾任財政司長的梁錦松就貧窮問題,說過「與其派魚給窮人,不如給他們魚竿,教他們釣魚」,道理並不深奧,無論在什麼時空都切中問題核心,有現實意義。廣東人有所謂「長貧難顧」、山東人有所謂「救急不救窮」,這些民間智慧並非涼薄,只是反映賑濟扶貧不可持續的實質。賑濟式扶貧,只是幫助無能力自救者的手段,任何社會都有需要救助的人;減貧、防貧是從幫助有需要的人自立自強、自力更生,不但解決受助者的問題,每成功一個,就減少一個人倚賴社會福利,因此,在應對貧窮問題上,減貧、防貧不單是手段,更是目標,委員會要在減貧、防貧投入更多資源,才是應對貧窮問題的正途。
減少跨代貧窮
由應對中一生減少開始
扶貧委員會剛開展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仍需一段時間,按減貧、防貧思路,其實現在政府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方案,就應該這麼做。政府和教育界就學生人數減少的方案,都以財政出發,政府要「剩餘歸公」,教育界「只求保校」,都沒有從學生的根本利益着眼,就以小班教學而言,不乏學者的研究認為績效未必良好;反之,中學每年產生約5000名科科不及格的考生(未改學制前稱為零分生),他們急待援手,這些學生不少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現在學生人數減少涉及的約20億元,若能用作給他們補底,使香港告別「教育製造失敗者」的日子,也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有知識、有自信的人,使他們不致跌進綜援網,減少跨代貧窮,對社會是重要貢獻。政府毋須等待扶貧委員會的建議,應該把防貧和促進社會向上流動的精神,體現在處理中學學生不足的應對措施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