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大選後 「財政懸崖」有望妥協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12日 06:35
2012年1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我總覺得,板球比賽有一些問題──比賽可以持續5天之久,但最終還是打和。個人認為,若一種運動在5天之後仍不能分出勝負,那麼這種運動就既不值得關注,也不值得玩。最近,我看到美國的總統競選活動時,就有同一種感覺。因為美國的總統競選活動長達18個月,每黨耗資超過10億美元。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知道誰在俄亥俄州贏得選舉人票而已。但是,由於美國的總統選舉遠遠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板球比賽重要,這種不屑又顯得好像毫無根據。


不論你對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有何感想,我認為,所有人都會同意,要判斷任何美國總統的功過,最終應該以他在美國國內創造經濟增長及在美國國外創造和平穩定的能力。若撇開「國外」這一部分(因為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覺得,大家都會同意,有三個因素推動經濟增長:人口結構、勞工的生產力,以及資本的生產力。


很明顯,不論是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還是羅姆尼當選,都不會對美國的人口結構產生即時的影響。畢竟,兩人對於外國人在美國居留和就業的取態,都不及克林頓般寬鬆。


投資者注意力 由政治轉到經濟

同樣地,兩人都不可能令美國工人的生產力突然提高。因為他們都不像列根般,削弱工會的勢力,以及對一些行業解除管制、開放競爭(如電訊業、航空業等)。


換言之,若美國要在未來幾年內達到超過3%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那就必須透過提高資本生產力來達成。因此,在奧巴馬當選連任,以及民主黨在參議院較具優勢(但眾議院由共和黨控制)的情形下,現時的問題是,究竟奧巴馬可以做什麼來提高資本生產力?


共和黨阻礙奧巴馬 損失或更大

看來奧巴馬政府在第二個任期內,也不可能透過大規模的稅制改革,或者鼓勵美國公司調回海外的盈利,以獲得更高的資本生產力。同樣地,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亦不太可能容許奧巴馬政府大幅增加基建開支,作為提高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手段。


那麼,這次選舉選了什麼出來?這次選舉的主要作用,或許就是消除了過去12個月內一直主導着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政治不確定性。因此,投資者的注意力將會由政治議題,轉移至基本經濟因素、業務策略及企業的財務表現等等。這情况一旦出現,他們就會注意到,美國企業的表現其實已經有明顯的改善。


選舉結果塵埃落定,美國政壇的政治計算會起變化,這將有利促進財政問題上的和解。直至11月6日,共和黨的主要目標仍然是令奧巴馬落選──即使這意味着阻礙重振美國經濟,以及可能令美國國債出現違約事件,甚或將美國經濟推向「財政懸崖」。 但這個破壞性的動機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現時若果共和黨以行動阻礙奧巴馬的政策,而影響到一些選民的崗位,或者企業的商業利益,該黨的損失將會很大。


大選結果非原地踏步 兩黨最終會妥協

另一方面,奧巴馬的政治盤算亦改變了。直至上星期,他的主要目標仍然是動員民主黨的支持者,盡量增加他連任的機會。因此,他提醒選民,他不僅引進了全民醫療保障和剷除了蓋達組織領袖拉登,他還將美國從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中拯救出來,以及保證財政部的長期償債能力。


但現在奧巴馬知道,他只能靠打破華盛頓的僵局,才能避免成為「跛腳鴨」政府。這些改變了的政治計算意味着,美國兩黨都須作出妥協。


隨着就業市場改善,樓市危機基本結束以及金融體系回復正常,總統奧巴馬及共和黨的國會領導人將很快認識到,如果他們想從擺在面前的美國經濟復蘇中邀功,就必須攜手合作和妥協。


綜合來說,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次大選不是一個18個月長的板球比賽,即使它有時好像是。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