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大是近30年歷屆黨代會最錯綜複雜、人事佈局最詭異的一次大會,用胡錦濤的話說,皆因黨情、國情、世情發生了深刻變化,鄧小平之後,即使是江澤民,也難再一言九鼎,中共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可謂空前激烈,這從十八大報告到十八大高層人事佈局都可略見一斑。
爭鬥激烈 歷史罕見
十八大前發生了薄熙來事件,令左派勢力大為受挫,但其實兩年前的劉志軍案(案件據說涉及總理溫家寶的秘書)及大會開幕前夕爆出的《紐約時報》報道,也令以溫為代表的黨內自由派遭受打擊。年初還因扳倒總後勤部貪腐中將谷俊山而慷慨激昂的軍中太子黨領袖、劉少奇之子劉源,十八大卻因受薄熙來牽連,在軍中高層人事調整中「四大皆空」,大會上面對鏡頭低頭不語,這種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泥漿摔角式的爭鬥,在中共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由習近平這個接班人主導起草、由胡錦濤宣讀的十八大報告最後特別用了一段來談團結,呼籲「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全黨同志要用堅強的黨性保證團結」。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報告中7次提到馬克思主義,3提馬克思列寧主義,6次提到毛澤東(其中毛澤東思想4次),6次提到鄧小平(其中鄧小平理論4 次),6次提初級階段,4次提三個代表,14次提科學發展觀,看來「團結」的基礎就是向傳統的復歸。
明瞭這一背景,再來看現在流傳的高層人事版本,就很清楚了,十八大是一個妥協折中的大會,左右兩邊的極端人物薄熙來、汪洋都被擋在最高領導層外,江澤民、胡錦濤給習近平留下的是一個中間偏保守的守成班底,李克強雖是團派,但並沒有激烈的改革言行,被視為江系的張德江,其實是受改革派元老萬里提攜的,俞正聲一身兼具紅二代、鄧、江三系色彩,劉雲山也兼具江系和團派色彩,張高麗是出身改革前沿廣東的江系大員,至於王岐山,個人極具自由派色彩,岳丈卻是保守派元老姚依林。如果這個七常委版本是真的,那習近平在上任的頭5年幾乎難有大刀闊斧的舉動。
「60後」大舉進軍 「50後」仕途多變
這一常委版本中,除習、李兩人外,其餘5人全是1940年代出生,但隨之傳來的多名「60後」官員如胡春華、孫政才等人入局的安排,令包括汪洋、李源潮在內的大批「50後」官員生存空間大受擠壓,上無法入常,下有胡、孫等後輩緊追,仕途從此多變。
孫嘉業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