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怡:
這個題材早已寫過,本來不想重複,但你一直沒變,希望在這裏跟你討論,算是溫馨提示吧!
你開了一個跟着老爸的銀行戶口,利市錢什麼的都存了進去。18歲了,你應該處理自己的財政,進大學不久,和你到銀行開了一個獨立戶口。
老爸把每月的飯錢、交通、零用等生活費用,定額存到你的戶口中,由你自己管轄。其他大筆開支,例如學費、買電腦、貴價書籍等,仍然由老爸負責。你要處理的,是生活起居的花費,計劃用多少,不要超支,怎樣用錢才恰到好處。不少家庭都是用這個辦法給中學生零用錢,你是大學生,應該不會太困難吧!
老爸察覺到,你自小對用錢有抗拒,簡單地說,就是很怕處理錢這種東西,很怕做用錢的決定。例如買波鞋,即使很喜歡,價錢又合適,錢又不用你出,你總是說太貴了,猶豫反覆,最後都說不買,仍然繼續穿那破了洞的舊鞋子,到無法再穿了才迫不得已買新的。這種情况到今天仍是一樣,只是程度稍有不同。
怡,人擁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有些是天賦,例如你的聰明,你的體能;但更多需要後天學習,理財,就是其中一種。
如何處理自己的財政,即使很有學問,也未必做得很好。不少人雖然收入豐厚,但時常入不敷支,永遠「長崎糧尾」,花錢毫無節制,信用卡簽帳遠超負擔能力,只償還最低還款額,利息疊利息,結果債台高築,破產收場,這是一個極端。
另一個極端是不肯用錢,不敢花費,無論賺多少都只放在銀行,連最穩妥的投資都不做,不冒絲毫風險。結果錢很多,但沒有用在有意義的地方,變成守財奴。
幾個月前的文章,你說不要再把你寫成吝嗇鬼,還舉出例子反擊﹕肯花錢去主題公園、吃一次貴價雪糕、訂場打波等等,但這些只是中學生的消費行為,平日死慳死抵,偶爾「豪」一次。
老爸所說的理財,是對自己的財政有所規劃﹕收入、支出、儲蓄、投資,有餘錢還可定時定額捐獻,幫助有需要的人。你收入來自老爸和補習,未有獨立財政當然也不會投資,現在要做的,就是計劃如何支出,除了吃飯交通,把一定的百分比儲起來。反正你喜歡吃,間中跟同學享受一頓豐富的,不要老是吃「頹飯」;或看場電影,正常的社交活動;買件漂亮的衣服打扮打扮,永遠的T恤牛仔褲確是很悶,不是嗎?
開學已經兩個多月,老爸存入銀行的錢,你一毛錢都沒有動過,我很奇怪,你是怎樣活下來的?
理財,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同意嗎?
老爸
…………………………………………………………………………
Dad﹕
又講錢,我真的不喜歡這題目。
我承認我是一個奇怪的人,不特別鍾情於錢,認為行街是最麻煩的事,對食物要求不高(總是忍不住把整碟飯吃完,現在變得很胖:()。別人想的是如何賺錢買新電話新衫,我卻沒有這些煩惱。
我明白理財的重要,在現代社會中懂得使錢是基本生存技巧,但為什麼正常的社交活動就必定是看電影、吃大餐?有時候不用錢,或者只用一點錢,例如一大班人衝上大東山,例如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吹水,也可以很快樂。那天太趕沒吃午餐,晚上練球後捧着22元的西炒飯,隊友說,我笑得很滿足。
理財是一件事,快樂是另一件事。我想說,只要我不超支,善用金錢,就算消費水平比一般人低,但仍然每天嘻嘻哈哈上學去,擁有正常社交生活,那就無所謂了,不是嗎?
Yee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