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嬌,兩個妙,三個吃不消,四個斷擔挑」,相信不少成長於七八十年代的人,都聽過當年家計會宣傳節育的口號。轉眼間二三十年過去,形勢逆轉,香港人口開始老化,早年前特首曾蔭權還大力鼓吹巿民生三個孩子,只是,沒有經濟和居住環境的支持,別說生三個,生兩個也足叫父母吃不消,甚至有不少夫婦依然在「生與唔生」之間的關口掙扎。不過,Joseph和Korbut夫婦卻大唱反調,組成六口之家。四孩家庭,對父母來說,是四倍的喜樂?還是四倍的煩惱?
「給孩子最好」 非用金錢衡量
「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世紀,一章二十八節)。對基督徒來說,生兒育女,是神的旨意,身為虔誠基督徒的Joseph和Korbut樂於肩負生育和教養兒女的責任。
Joseph任職會計師,Korbut是巿場拓展經理,是一般人眼中的中產階層,在社會各界鼓吹「要給孩子最好」的年代,即使生一個,不少中產父母也大感吃力,生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何况像他們生四個,經濟開支一定不少。然而,Joseph認為「給孩子最好」不是純粹以金錢衡量,最重要的是教導他們正確價值觀;Korbut則表示學會照顧自己、尊重別人和關愛其他人,便是他們盼望能給予孩子的「最好」,這些都不需要以物質或金錢來栽培。「此外,我們一向是以量入為出、該用便用的原則生活,而且有時給予孩子選擇是刻意的訓練。例如我們今天搭的士,便不能買零食;或要選去主題公園玩還是吃大餐?讓他們知道生活是有資源及能力的限制,訓練他們懂得適當地選擇。」
望兒女擁手足之情
自結婚起,Korbut一直希望能養育四個孩子,因為她本身來自四兄弟姊妹的家庭,一直都在彼此關愛下成長。
她回憶長女天愛3歲時,有次丈夫在外地公幹,半夜女兒不適,她不知所措,第一時間致電胞弟求救。這個舅父仔二話不說來到她家,揹起天愛跑到醫院。當時Korbut望着弟弟和女兒的背影,感動得流下淚來。「如果我沒有這個好弟弟,也不知如何是好!」自此,她更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這份難能可貴的手足之情。
結婚13年,她如願以償,四個小天使終於來到劉家,分別是8歲的天愛、6歲的天賜、5歲的天恩和1歲的天諾。約800呎的房子,加上兩個傭人,八個人,好不熱鬧。
互相學習 更懂照顧他人
養育四個小孩,生活經驗的確比一般人不同,Joseph認為孩子間有更多互動,可以互相學習和分享,又會懂得相親相愛和照顧他人。可是,人多手腳亂,Korbut說﹕「要打點幾個小孩出門,每次家庭聚會都有可能遲到;吃飯時座位也佔了半席。幸好親友從不介意,而且很喜歡見到這幾個小朋友。」
獨生子女易被寵壞變成「港孩」,但有多幾個兄弟姊妹,孩子會更懂照顧和體諒他人。「一個不守規矩,其他便會失控,所以,我一般會先管好大姊姊。他們都知道我有底線,做錯事或失控,便要承擔後果,而且我言出必行。方法不是體罰,而是拿走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例如爭玩具,我會把玩具掉進垃圾箱;到朋友仔的生日會,其餘三個可以去,被罰的就不能去。試想,如果我只有一個孩子,這個方法便行不通,難道我不帶孩子單獨出席兒童派對嗎?」
父母只有兩顆心,卻要分給四個孩子,很多人認為排中間的子女最易受忽略。夫婦二人說沒有偏重某一個孩子,而「阿二」和「阿三」也從不覺得爸媽忽略自己,各人都感受到自己是爸媽的最愛。Korbut說﹕「希望兒女身心靈健康成長,所以經常提醒自己要公平對待四個。丈夫公幹時,他們會輪流跟我睡覺。此外,我會給每個孩子個別的親子時間,他們在這段時間可以獨佔媽媽,我會跟他們說故事,聽他們說心事。」她也會提議只跟個別孩子吃早或午餐,或只帶其中一人到主題公園,但很多時,孩子會說﹕「媽媽不如帶其他兄弟姊妹一同去,多幾個人更好玩啊!」
家傭親友幫忙 可享二人世界
雖然有兩個傭人幫忙,但Joseph和Korbut喜歡親力親為,委實佔據他們大部分時間;Joseph每周有兩天要到內地公幹,而Korbut則在神學院兼讀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課程,然而二人仍會隔周五享受二人世界,出外吃飯、逛街或看電影。「平日我會利用乘車或子女上牀後的時間看書,也慶幸有兩個好家傭,幫了我很大忙,來我家多年的傭人會被訓練成管家的角色,增加其滿足及歸屬感;有需要時,有很多朋友和鄰居樂意伸出援手,所以除了父母,我也希望為孩子建立良好的長輩網絡,當我不在他們身旁時,仍能找到信任的人幫忙。」
文﹕顏燕雯、顏紫燕、梁翠薇
編輯:林華君
統籌:陳詠詩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