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辭海》﹕「炸,油煎食物也。」食物放滾油炸,煮熟的同時抽走內裏的水分,將之變得脆身。不同油溫可炸出不同效果,已故著名食家特級校對陳夢因於《食經雋語》一書提到老油、嫩油、陰陽油的分別:「『嫩油』是將作料在滾油裏輕輕走過,不得使作料熟了外皮。把作料炸成焦黃色是『老油』,如八珍鴨把鴨炸至焦黃色,便是『老油』的炸法,『陰陽油』是將作料傾進滾油裏,並即時加進比滾油少四分之一的凍油,叫做『陰陽油』。」雲陽閣總廚陳啟德指若鑊內滾油太猛,則補充少許凍油平衡油溫,即「陰陽油」,「尤其擺酒設宴時,廚房工作量大,可用上這種做法,以滾油兌凍油來用,可煮得更快。」
炸食物時,油溫尤其重要,「食物落鑊後會吸收油的溫度,令鑊內油的溫度降低,此時可先撈起食物,撞些滾油進去以補充熱度,再炸第二次」。至於炸漿,陳師傅則形容如為食物穿衣一樣,「沾上炸漿就如為食物穿上一層衣服,炸起來無咁易『謝』(較挺身),而且可鎖住水分,吃來更香口美味。」他指常用炸漿有傳統的麵粉、糯米粉、發粉之類,而蛋白則是較近年的做法,「沾蛋白炸起來的食物沒有厚厚粉漿,吃起來較薄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