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半世紀斲琴人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3日 21:35
2013年02月0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斲琴人(斲,音啄。解砍削。


斲琴人,即造琴之人)蔡昌壽,造琴五十年。


他曾經身患重病,斷過手指,也多次生起過放棄的念頭,到今天,他還在造琴。


中國的古琴,十年前已頒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細說緣起,是流流長的三千年,至於能夠在香港這個小小島嶼找到一個活的傳人,全繫於兩個字﹕解愁。


一聽琴音沉醉不已

蔡昌壽的工作室掛滿古琴,驟眼看琴身修長,比木結他稍重,彷彿輕便,其實並不易於攜帶。然而,相較流行至今、發源於十六世紀歐洲的結他,則早出現了二千多年。蔡師傅一邊用滿佈刻紋的手泡茶,一邊娓娓道來,一段琴人之緣。


他來自樂器世家,先是他祖父蔡春福清末時在廣州成立「蔡福記」樂器廠,其後父親把生意遷移到香港發展,經營古箏、二胡及西洋樂器,但沒有古琴。身為「蔡福記」第三代傳人的他,一次跟隨店裏的師傅到古琴家徐文鏡家交還修好的琴,一聽琴音便沉醉不已,「我覺得古琴的音色跟古箏、二胡等的不同,古琴可以令心靈平和,修養脾氣。有時心中有事,聽古琴便可解愁。」


蔡昌壽立心拜師學藝。初時徐不願收徒,但蔡的熱誠感動了他,便收入門下。「我師傅只有兩個學生,一是鄧寄塵之子鄧兆華,學彈琴;另一個便是我,學造琴」,蔡憶述。當時徐氏因患有青光眼而近乎目盲,只能以手摸察他的製成品來指導,蔡師傅學琴十年,自覺獲益良多。徐步入晚年,蔡逃學照顧師傅,至1975年徐去世。如今蔡師傅身子大不如前,不少徒弟亦常來相伴。


琴人之緣

賣琴多年,蔡師傅又結識到不少琴友,多由顧客變成好友,在生命重要時刻扶蔡一把。一次蔡得以在宴會擔任嘉賓,與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平起平坐,舉杯共飲,回家後禁不住飄飄然胡思亂想,一不小心在切木期間,把右手拇指切到了,收山念頭因而湧至。還好,「有朋友跟我說,你又不是彈琴,只是造琴,不用收山」。92年,他不幸患上食道癌,本以為造琴生命不得不停下,後來幸得琴友謝俊仁醫生幫助覓得良醫痊癒。經此之後,蔡決定把手藝傳承,開班授徒。現時位於石硤尾的店,也由琴友陳永華教授穿針引線覓得。


蔡師傅的手因病而變得不太靈活,但受訪期間熱誠倒茶招待年輕的記者及攝影師,令記者感到十分尷尬,同時亦看到蔡毫無架子,平易近人。記得他拿下牆上的古琴分析時,背後有幅字畫,寫道「琴之道存誠養德」。


《黃金歲月》第五集 【斲琴人】

日期﹕2月3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7時30分

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 楊宇軒

圖 鄧宗弘

編輯 林華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