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漁民變身生態遊導賞員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3日 12:00
2013年02月03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為保護珍貴的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香港水域由去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網捕魚。漁農自然護理署為協助漁民轉型,先後推出多項漁民培訓課程和試驗計劃,協助他們增進知識和提升技能,當中的漁業生態旅遊試驗計劃,讓漁民轉型為生態旅遊導賞員。

 

   捕魚30年的霍家輝(阿輝)受訓後,剛加入導賞員行列,向團員介紹漁民的工作和生活。這些導賞團都是由漁護署、漁民,以及擁有籌辦生態旅遊經驗的非政府機構合辦,希望為漁民提供更多轉型出路。

 

   這天,30多名中學生齊集屯門三聖邨,展開海陸生態導賞之旅。其中一位帶隊的導賞員便是阿輝。

 

 

成功轉型「靠把口」

 

   阿輝由靠一雙手變成靠一張嘴「搵食」,看不出他的緊張,一點也沒有怯場。他首先帶領學生走入漁市場,介紹各種海產的特色和來源地。

 

   登船後,阿輝便如數家珍,向師生介紹在禁止拖網捕魚後,漁民在近岸捕撈的各種方法。他拿起一個用來釣泥鯭的半圓形「泥鯭籠」講解後,讓師生觸摸這個髮絲般幼,用作近岸捕撈的「網仔」。

 

   來到海中心,漁民即席示範捕魚,阿輝則在旁講解,師生非常關心是否有魚獲,紛紛走到船邊,見到撈起的魚網裏鮮活蹦跳的花蟹和泥鯭,大家即時拍掌歡呼。

 

   上岸後,阿輝不禁鬆了口氣,原來這是他初試啼聲。他坦言當導賞員比出海捕魚更困難。他說:「不習慣嘛,我打魚時坐在駕駛台,出四両力,輕鬆地工作,但現在要我說話,便會『口窒窒』。」其實他完成任務後心情輕鬆,亦滿意自己的表現。

 

   學生都很滿意這次與別不同的導賞之旅。「我覺得機會難得,我們是學生,從沒有機會見到漁夫。」

 

親身經驗非背書講解

 

   對於由漁民親自講述漁業知識,同學們也表示讚賞。「他們最清楚漁民的生活,全部親身體驗過,不是靠背書,然後講解。」

 

   漁護署2010年推出漁業生態旅遊試驗計劃,由漁民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承投漁護署的漁業生態導賞團合約,漁民以導賞員身分帶團,好像阿輝一樣經過培訓的漁民有超過300個。

 

   阿輝認為漁護署的安排方向是正確的。「本港禁止拖網捕魚後,漁民可能很難找到工作,賣船之後,年邁的漁民又沒能力工作,現在幫我們鋪排了這條出路是好的。」

 

   漁護署海岸公園主任陳璚說,香港水域去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網捕魚,為了協助漁民轉型,漁護署推出多項漁民培訓課程和試驗計劃。漁業生態旅遊試驗計劃的反應很好,超過10,000人參加。

 

   署方希望這個過渡性計劃能幫助漁民,由最初對生態導賞一竅不通,逐步轉型至商業營運。

 

   「這些團最初以學生和教師工作坊為主,主要由政府資助,讓漁民累積經驗。漁民和非政府機構隨後可以自負盈虧形式,籌辦其他商業導賞團。」

 

各式課程轉型有選擇

 

   除了當導賞員,漁民亦有其他出路,好像漁民蘇先生就參加了漁護署舉辦的養殖業課程。不少學員捕魚經驗豐富,但未必懂得養魚。在12天課程中,他認識了海產養殖的最新技術,又到本地和內地的魚場考察,包括到南丫島漁排觀看漁護署試用的養魚系統,聽取專家在場講解。

 

   蘇先生表示,課程介紹了很多新技術。「我就算見過這些設計,都未有機會試過,也想看看可不可學習新技術。」

 

   除了海產養殖,漁民培訓課程還包括電腦、創業和休閒漁業等,課程在1至3月舉行。優先讓受禁止拖網捕魚影響的漁民報讀,反應良好,很多課程已差不多額滿。

 

   若想了解更多由漁民帶隊的屯門水域導賞團,可登入這網站瀏覽。並可在漁護署的網站,查閲更多漁民培訓課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