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元區經濟否極泰來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4日 06:35
2013年0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去年夏天以來,因為估值吸引及慷慨的流動性,大多數歐元區的金融市場都有令人驚歎的表現。然而,若要讓最近的「歐洲幸福感」(europhoria)變成一個可持續的牛市,歐元區就必須有一個周期性的經濟復蘇,以及進一步增強治理。


透過更好的危機管理來改善經營環境意味着,歐洲已經為自己買來一些時間,來處理其周邊經濟體未解決的問題。一旦這個癒合過程受到廣泛的重視,我預期,人們將會對歐洲的股市加速重新評價。


為了把握歐元區的危機模式可能漸過,我們值得簡要地重述發生了什麼及為什麼。在2011年,歐元區因為未能全面解決周邊經濟體的銀行和主權償付能力問題,引致投資者擔心單一貨幣解體,因而出現系統性危機。這種威脅引發了惡性循環,因為金融機構只尋求安全,而不理回報低。


因此,到了2012年初,歐元區面臨通貨緊縮。這又加劇了外圍主權國家面臨的資金危機。《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和《償付能力指令II》(Solvency II directives)施加的保守資本和流動性要求,令金融機構更加追求安全感,對弱的交易對手敬而遠之。


最重要的是,在2011年和2012年,這情形由金融業蔓延到廣泛的歐洲經濟體。最後,連整體健康的貿易依賴型經濟體如德國、北歐、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Benelux),亦因為全球貿易大幅放緩而受到重創。但現在,這股困擾了歐洲兩年的破壞力看來好像已經轉了方向,或者其衝擊已變得大不如前。


德拉吉推「認沽期權」奏效

觸發事件是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去年夏天推出的「認沽期權」(Put Option)政策。然而,出現突破性的發展還是去年11月讓希臘債務重組及接受正式的減免債務原則。


結果,根據Intrade的數據,在2014年底前至少有一個國家拋棄歐元的機會,由去年11月初的高達65%,大幅下降至20%,創下2010年後的低位。


這種恐懼感顯著減少,令金融機構對歐洲央行的緊急援助資金的依賴大大減低。歐元區中央銀行之間的劃撥清算系統(Target 2 Payments Systems)的不平衡亦開始顯著紓緩。一些作為資金「避風塘」的投資產品,例如短期的德國國債,其收益率亦上升到較為正常的水平。


廣義來說,歐元區的綜合財政狀况,已經恢復到2007年中的水平。此外,《巴塞爾協議III》和《償付能力指令II》制度下的一些周期性元素的軟化,應該會對歐元區的信貸增長和金融市場起到支持作用。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經濟復蘇通常會比金融政狀况顯著改善滯後大約6個月。雖然沒有人會預期歐元區的經濟出現V形反彈,但經濟復蘇看來已經在望。


拋棄緊縮政策是另一個支持穩步復蘇的因素。隨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歐盟達成新的「財政契約」,歐盟可以集中精神處理結構性的赤字,而不是一些名義目標。對於受損最嚴重的國家,財政緊縮可能會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例如,沒有什麼理由,西班牙不能夠從愛爾蘭那種待遇中得益。後者就獲准,至2017年才將其龐大的財政赤字削減至低於其GDP的3%。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在過去兩年大大改善了其結構性財政問題,應該很快就會守得雲開見月明。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自從2006年以來,今年將會第一次因為其先進工業成員國的財政狀况沒有那麼緊縮,而有所得益──今年它只會拖低GDP增長不到1%,若緊縮政策再軟化一些,甚至可能更少。在2011年和2012年,財政的緊縮措施拖低了1.5%GDP。由2014年起,財政政策對歐元區的影響應該會接近中性。


環球貿易回復增長 德商業信心增加

更直接的影響是環球貿易恢復增長,特別是配合中國和美國的復蘇。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反彈的力度,但透過德國經濟智庫組織(IFO)的一些企業景氣指數和採購經理指數(PMI)調查的最新數據,已經可以看到德國商業信心的正面影響。


德國的總產出採購經理指數(Aggregate Output PMI)在1月份上升至53.6,乃12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清楚地顯示了經濟增長的勢頭。IFO的所有調查都顯示出經濟復蘇。我們預期,由外向型經濟的北歐國家,如瑞士、瑞典、丹麥、荷蘭,以及稍後的東歐國家,將會得到類似的確認。


至於法國和比利時,它們的汽車和鋼鐵業延遲重組帶來的負面影響亦會被吸收(可能是今年中)。它們亦應該可以從中得益。我相信,即將到來的復蘇,大部分會出現在北歐和東歐。至於這次復蘇的力度和闊度,則仍然是未知數,因為它非常依賴全球性的復蘇力度。當然,歐元區熊市論者會說,歐元匯率轉強,可能會破壞復蘇。這確實是一個風險。但相反的觀點是,即使經過最近的升值,歐元的實質匯率仍然遠低於其近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出口增長乃主要靠區內入口國家的國內需求帶動,匯率的影響是較為次要、較慢,也較複雜。


最終,由北歐到其他歐元區國家的「正面傳染」的力度,將取決於金融機構在何種程度上恢復正常的同業拆借。銀行集團會否將它們的資產和負債管理回復到泛歐元區的整合模式,扭轉現時的趨勢?目前,英國的銀行就主要依靠英國央行的資金,來處理周邊國家運作。


對盈利佳歐企 應重新評級

北歐的投資基金又會否在其投資組合中,重新納入「歐豬五國」(PIIGS)的債券和股票?最近的數據表明,這可能是歐元區今年一個積極的上行風險。


當然,要令歐元區的金融環境穩定演變成真正的經濟復蘇,更需要做的是恢復大家共創美好明天的希望,以及提供投資激勵措施。這最終意味着,歐元區將需要使用一些「聯邦」式的治理來推行分擔政策,以及不太強調緊縮開支。因此,在出現接近正常的經濟擴張之前,歐洲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在說服金融投資者和企業,歐元區解體不再是可信的選擇方面,關鍵的第一步已經邁出了。所以,在今年稍後時間,對仍然廉宜和盈利甚佳的歐洲企業進一步重新評級,將是完全有道理的。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