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銀行理財產品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雖然從總體上看,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可控,但是一些重要環節和領域的風險不容忽視,需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完善,以更好地促進理財市場的發展。根據《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2》的調查現實,有五成左右的銀行家對理財產品形成的表外資產影響、投資標的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盲目承諾收益的問題而引發的聲譽風險等表示關注。
從總體上說,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運行是健康、風險可控的,短期內不具備引發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根據2012年11月的資料測算,銀行理財資產餘額規模為7.6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只佔同期銀行業資產規模127.07萬億元的6%。但仍有技術性的問題值得關注:
(一)期限錯配 或存在流動性風險
在負債資源競爭激烈、流動性壓力加大的行業環境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呈現「短期化」趨勢。如2012年第2季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期限為1至3個月的短期產品佔比接近六成,1年期以內的產品合計佔比高達97.89%。另一方面,銀行在理財資金投向方面,為追求較高收益和穩定的資產配置,又不得不拉長投資期限,如投資期限長達五、六年的城投債等。這就導致資金來源和投資標的之間出現期限錯配。
總體上說,存在一定的期限錯配並不必然引發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爆發。據統計,當前90%以上的理財資金投向的期限都在5年以內,基本與傳統的銀行貸款業務相當,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資金長期錯配。而且中國的理財產品多來自銀行企業或個人客戶的自有資金,不存在歐美影子銀行那樣對基礎資產重複抵押、多重包裝銷售的高槓桿操作。
(二)資金池類產品 資訊不透明
如果商業銀行的資金池類理財產品採用「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的方式進行管理,不同的理財產品資金投入一個混合的資金池進行統一投資調度。因而資金池類理財產品往往無法真正做到「分帳經營」,對每一產品組合的資訊披露是不足的,資金有可能投向房地產、平台貸款等高風險領域,這使得投資者和監管者都難以跟蹤和判定單個產品的具體投向、投資損益、風險暴露等,理財產品的獨立性、透明性不足;而且集合運作的模式打通了不同產品之間天然的防火牆,部分高風險理財產品一旦出現大幅虧損導致違約,容易引起客戶對整個資金池運作安全性的質疑,甚至導致集中贖回、無法繼續滾動發行新產品等市場衝擊。
(三)銀行表外風險 或向表內傳導
在理財產品法律關係不清醒的條件下,表外理財產品可能成為銀行隱形的表內債務。以保本型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銀行表內理財產品,對銀行存款的貢獻度在部分銀行已達到30%左右。表內理財產品實際上具備了銀行的信用背書。此外,表外理財產品的發行也會導致表內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理財資金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銀行個人和企業客戶存款的,因而理財產品在減少銀行存款總量的同時,也使得負債結構發生變化,如減少了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活期存款規模大幅波動等,這對商業銀行整體的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現有環境下,銀行需要將表外資產與表內資產一併納入風險管理體系。
(四)監管指標有待改進
在負債資源競爭激烈、貸存比率等流動性監管指標監管嚴格的環境下,一些銀行在利用理財產品提供表外融資,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完成月末、季末存貸比率等監管指標「衝時點」的任務,使之成為調節監管指標的監管套利工具。在監管指標還沒有動態改進的環境下,這種套利衝動可能始終存在,在強化對這些活動的監管的同時,改進監管指標也是監管者面臨的新任務,例如當前淡化貸存比率的約束應當基本具備了條件。
(論理財產品二之一,下一篇將在2月18日見報)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