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大家好!今日非常高興可以參與「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分享會。今天,我想特別跟大家談談香港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港金融 增長動力
香港是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亦是香港經濟的四個支柱產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六分之一,大約16%。金融業多年來發展蓬勃,在過去10年間錄得每年平均增長7.4%,高於整體經濟增幅的3.9%,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香港的營商環境和金融系統達到世界級水準,在世界經濟論壇2012年發表的「金融發展指數」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兩個國際排名中均連續兩年位居榜首。香港市場國際化,擁有公認的健全監管制度,而且專業人才鼎盛,基礎設施效率卓著,資金、信息和人才亦可以自由流通。本港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和各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提供公平、開放及有秩序的市場環境,力求在金融發展創新,以及投資者保障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並與國際最佳做法看齊。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保障香港市場的質素,和為本地與海外金融機構及產品創造公平、平等競爭機會,支持行業長期發展。
內地起飛 帶來機遇
內地經濟起飛帶來的機遇,不斷為本港金融業的增長注入動力。自從內地市場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提供適切的金融服務,配合內地不斷發展和改革的需要。
為了深化內地與香港在金融服務的互惠互動關係,中央政府在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強調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中央政府其後在2011年8月和2012年6月,公布實施兩個系列的措施,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銀行業務中心、融資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配合國家的長期發展。
香港憑着自身獨特的國際地位和一國兩制的優勢,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協助國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數年,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不論是存款、貿易結算,還是發債融資的業務量,都迅速增長。
其中,本港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餘額合共接近7,000多億元人民幣,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2012年首11個月,內地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交易金額相當於其商品貿易總額的12%,而經由香港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是相等於內地總額的超過九成,接近24,000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上升四成多。
本地市場亦把握這發展機遇,推出各種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和理財產品,除了所謂「點心債」的人民幣債券之外,也包括保險、投資基金、證券(股票、房產信託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及衍生工具,其中更有數隻在港交所掛牌的證券提供創新的雙櫃檯(即人民幣加港幣)交易安排。隨着人民幣在國際上作為交易、投資及儲備貨幣的地位提升,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將繼續成為金融業的發展增長點之一。
鞏固優勢 拓增長點
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根據凱捷(Capgemini)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發表的《2012年全球財富報告》,內地的高資產值人士(即最少有100萬美元流動資產的人士)有56萬名,位居全球第四,並為人數增長最多的經濟體,更帶動亞太區首次超越北美成為最多高資產值人士的地區。
作為亞洲區內領先的資產管理中心之一,不少內地和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作為投資平台,投資各個環球市場。截至去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合併資產的總值達90,000億港元,當中超過六成源自非香港投資者,而在香港管理的資產也有超過一半是投資於內地和香港以外的市場。
為了進一步提升香港資產管理業的競爭力,特區政府一直正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例如爭取與更多貿易及投資夥伴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在海外舉辦宣傳活動、繼續發展伊斯蘭融資平台等,支持業界長期發展,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協助管理內地和亞洲日益增長的財富。
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我們會拓展包括發展商品期貨市場等的新增長點。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成立金融發展局,為持份者提供高層和有效的平台,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國家金融市場逐步走向國際,進一步發展香港金融業,包括在促進金融業多元化、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國家和地區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向政府提交意見和建議。
金融推動 實體經濟
2008年的環球金融風暴中,很多歐美的跨國金融機構錄得巨額虧損,甚至有百年老店從此消失,提醒金融業只顧逐利而非服務實體經濟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香港方面,汲取了10多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本港金融體系保持穩健,本地的金融機構都不需要政府使用公帑注資。
在2008年,特區政府更推出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提供進一步的支援,以便企業從商業貸款市場借貸,即時紓緩現金周轉問題。銀行能夠在經濟放緩時,為企業提供適當的貸款,為借貸雙方創造雙贏方案,共同渡過難關。香港繼續發展股票、人民幣債券等集資市場,更可以為合適的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協助推動實體經濟增長。
人才素質 極為重要
各位,除了完善的金融系統和監管、把握內地機遇,以及致力服務實體經濟,人才素質對金融業的持續發展也極為重要。去年,直接受聘於金融行業的人數達22萬6,000人,在過去10年間新增了接近50,000個就業職位,相等於30%的增長。很多人的印象以為金融業是一個高增值的行業,所以只會有少數人能夠參與其中。但事實上,行業在過去數年持續增長,增聘的不單是高學歷、高技術的專業和管理層,其他階層的勞動力其實也能夠在金融業服務供應鏈中擔當適當的崗位。
過去五年,金融行業為非管理及非專業人員增加約25,000個職位,佔行業就業增長的三分之二,年均增長為4%,高於管理及專業人員職位3.3%的增幅。在2011年,本港金融行業聘用的超過22萬人當中,每四位從業員中便有一位是文職人員;在教育程度方面,每三位金融業從業員中,就有一位只有高中教育,與整體經濟比例相近。而且,不論是管理專業類職位或是其他的工種,金融行業的僱員收入普遍較其他行業的同類工種為高,反映金融行業為業內上、中、下游的人員提供了優質的就業機會。
兩方着手 提升質量
我們會從兩方面着手提升香港人才的質和量。首先,我們會繼續培養本地人才,增加大學和專上教育機會,並鼓勵專業團體提供適切的培訓課程,更好裝備業內和有志加入金融業的人士。同時,我們也會吸引內地及海外專業人才,補足行業發展的需要,並強化香港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的聯繫,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各位,金融業的持續發展,推進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也支持其他行業及整體經濟活動。金融發展,不但有賴於監管制度、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等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配合國家和國際的形勢,充分把握機遇。這對於確保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提升香港整體的競爭優勢尤為重要。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2月4日出席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及香港菁英會等多個商會青年委員會合辦主題為「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午餐座談會的致辭全文,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大家好!今日非常高興可以參與「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分享會。今天,我想特別跟大家談談香港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港金融 增長動力
香港是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亦是香港經濟的四個支柱產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六分之一,大約16%。金融業多年來發展蓬勃,在過去10年間錄得每年平均增長7.4%,高於整體經濟增幅的3.9%,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香港的營商環境和金融系統達到世界級水準,在世界經濟論壇2012年發表的「金融發展指數」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兩個國際排名中均連續兩年位居榜首。香港市場國際化,擁有公認的健全監管制度,而且專業人才鼎盛,基礎設施效率卓著,資金、信息和人才亦可以自由流通。本港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同樣重要的,是政府和各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提供公平、開放及有秩序的市場環境,力求在金融發展創新,以及投資者保障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並與國際最佳做法看齊。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保障香港市場的質素,和為本地與海外金融機構及產品創造公平、平等競爭機會,支持行業長期發展。
內地起飛 帶來機遇
內地經濟起飛帶來的機遇,不斷為本港金融業的增長注入動力。自從內地市場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提供適切的金融服務,配合內地不斷發展和改革的需要。
為了深化內地與香港在金融服務的互惠互動關係,中央政府在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強調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中央政府其後在2011年8月和2012年6月,公布實施兩個系列的措施,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銀行業務中心、融資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配合國家的長期發展。
香港憑着自身獨特的國際地位和一國兩制的優勢,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協助國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數年,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不論是存款、貿易結算,還是發債融資的業務量,都迅速增長。
其中,本港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餘額合共接近7,000多億元人民幣,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2012年首11個月,內地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交易金額相當於其商品貿易總額的12%,而經由香港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是相等於內地總額的超過九成,接近24,000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上升四成多。
本地市場亦把握這發展機遇,推出各種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和理財產品,除了所謂「點心債」的人民幣債券之外,也包括保險、投資基金、證券(股票、房產信託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及衍生工具,其中更有數隻在港交所掛牌的證券提供創新的雙櫃檯(即人民幣加港幣)交易安排。隨着人民幣在國際上作為交易、投資及儲備貨幣的地位提升,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將繼續成為金融業的發展增長點之一。
鞏固優勢 拓增長點
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根據凱捷(Capgemini)和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發表的《2012年全球財富報告》,內地的高資產值人士(即最少有100萬美元流動資產的人士)有56萬名,位居全球第四,並為人數增長最多的經濟體,更帶動亞太區首次超越北美成為最多高資產值人士的地區。
作為亞洲區內領先的資產管理中心之一,不少內地和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作為投資平台,投資各個環球市場。截至去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合併資產的總值達90,000億港元,當中超過六成源自非香港投資者,而在香港管理的資產也有超過一半是投資於內地和香港以外的市場。
為了進一步提升香港資產管理業的競爭力,特區政府一直正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例如爭取與更多貿易及投資夥伴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在海外舉辦宣傳活動、繼續發展伊斯蘭融資平台等,支持業界長期發展,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協助管理內地和亞洲日益增長的財富。
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我們會拓展包括發展商品期貨市場等的新增長點。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成立金融發展局,為持份者提供高層和有效的平台,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國家金融市場逐步走向國際,進一步發展香港金融業,包括在促進金融業多元化、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國家和地區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向政府提交意見和建議。
金融推動 實體經濟
2008年的環球金融風暴中,很多歐美的跨國金融機構錄得巨額虧損,甚至有百年老店從此消失,提醒金融業只顧逐利而非服務實體經濟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香港方面,汲取了10多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本港金融體系保持穩健,本地的金融機構都不需要政府使用公帑注資。
在2008年,特區政府更推出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提供進一步的支援,以便企業從商業貸款市場借貸,即時紓緩現金周轉問題。銀行能夠在經濟放緩時,為企業提供適當的貸款,為借貸雙方創造雙贏方案,共同渡過難關。香港繼續發展股票、人民幣債券等集資市場,更可以為合適的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協助推動實體經濟增長。
人才素質 極為重要
各位,除了完善的金融系統和監管、把握內地機遇,以及致力服務實體經濟,人才素質對金融業的持續發展也極為重要。去年,直接受聘於金融行業的人數達22萬6,000人,在過去10年間新增了接近50,000個就業職位,相等於30%的增長。很多人的印象以為金融業是一個高增值的行業,所以只會有少數人能夠參與其中。但事實上,行業在過去數年持續增長,增聘的不單是高學歷、高技術的專業和管理層,其他階層的勞動力其實也能夠在金融業服務供應鏈中擔當適當的崗位。
過去五年,金融行業為非管理及非專業人員增加約25,000個職位,佔行業就業增長的三分之二,年均增長為4%,高於管理及專業人員職位3.3%的增幅。在2011年,本港金融行業聘用的超過22萬人當中,每四位從業員中便有一位是文職人員;在教育程度方面,每三位金融業從業員中,就有一位只有高中教育,與整體經濟比例相近。而且,不論是管理專業類職位或是其他的工種,金融行業的僱員收入普遍較其他行業的同類工種為高,反映金融行業為業內上、中、下游的人員提供了優質的就業機會。
兩方着手 提升質量
我們會從兩方面着手提升香港人才的質和量。首先,我們會繼續培養本地人才,增加大學和專上教育機會,並鼓勵專業團體提供適切的培訓課程,更好裝備業內和有志加入金融業的人士。同時,我們也會吸引內地及海外專業人才,補足行業發展的需要,並強化香港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的聯繫,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各位,金融業的持續發展,推進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也支持其他行業及整體經濟活動。金融發展,不但有賴於監管制度、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等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配合國家和國際的形勢,充分把握機遇。這對於確保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提升香港整體的競爭優勢尤為重要。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2月4日出席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及香港菁英會等多個商會青年委員會合辦主題為「我們在不同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午餐座談會的致辭全文,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