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資訊透明利投資 有效條例要堅持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5日 06:35
2013年0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2013年,市場對企業併購的前景轉趨樂觀。根據Mergermarket的資料,2012年首三季的全球企業併購金額及數量分別按年下跌18%及9%。隨着環球市况逐漸復蘇,不少100億美元以上的「大刁」在第四季出現,進一步加強市場信心。


新股市場情况也類似,以香港為例,2012年集資額及數量分別為898億元及64家,較2011年下降67%及37%。早前羅兵咸永道估計,內地經濟復蘇及美國量寬措施,將有望改善2013年的IPO市場。該行預測,2013年本港新股市場集資額將約1200億至1500億元。


今年新股集資額可達1500億

對於做私募投資的朋友,新股市場逐步回暖當然是個好消息。不過,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2013亞太地區私募股權投資前景》,受訪者普遍認為今年能從IPO退出套現的機會可能較2012小。相反,坐擁大量現金的企業可能更有機會成為買家,趁着經濟復蘇勢頭拓展版圖。


新一年剛開始,我們同事手上已經接到不少項目建議書,有前期新創階段的,也有後期Pre-IPO的。現在正密鑼緊鼓籌備研究、搜集資料,以期農曆新年後便全速開進。不約而同地,有幾個項目都是涉及家族生意、謀求轉型的中小型企業。


融資及生意往來 必須盡職調查

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關於2012年的私募股權投資的報告指出,由於在亞洲地區缺乏像西方成熟市場的大型目標公司、以及通常動用的高度槓桿,機會反而落在區內佔多數、增長迅速的中小企業。


面對這些中小企業,投資者一方面要與公司管理層打好個人關係、取得信任、贏取合作。另一方面,亦要從各方面評核公司管理層的誠信及能力,以免「誤上賊船」。有別於上市公司,投資私人公司時面對的資訊不對稱更是明顯,買方亦更需力氣了解目標公司的底細。


無論是做企業融資,或是普通生意往來,都不少得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最基本的,就是要看看對方公司的註冊文件,例如香港公司的商業登記證、周年報表,或是內地公司的營業執照等資料。如果投資者有興趣跟進,通常都會找律師及會計師代勞,進行法律和財務盡職調查。


最近引起爭議的《公司條例》修訂,其一附例訂明公司註冊處登記冊上所載的公司董事的身分證號碼及住址,日後除了「指明人士」等外,不再供公眾查閱。此例不但引起傳媒工作者反彈,有逾800間公司會員的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早前也表示反對,認為現行法例行之有效,並無不妥。


新例令投資交易增難度成本

舉個例子,如果你手持一個舊舖業權,市值已升值百倍,查冊修例後有買家冒然而來的機會必然減少。又如當有債仔欠你錢,官司程序磨人,途中更有意調走所持資產;根據新修訂條例,債權人既非公職人員,又非清盤人,獲得當事人書面授權機會更是微乎其微,這樣如何監察債仔動向,保障應有利益?


作為不少公司的董事,個人私隱度提高,我們理應支持。但是新條例令投資交易增加的難度及成本,卻是顯然易見。當全球都趨向資訊透明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為何卻似反其道而行?


莫冠業

GNEC投資管理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