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應撥亂反正全面研議 助單雙非童融入香港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6日 06:35
2013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下學年北區小學的小一學額,不足以容納跨境學童,雖然教育局主要以每班加人的辦法,解決了下學年的問題,但是明年後年又如何?而隨着單雙非童逐漸長大,學額問題將會擴展至中學,政府應該怎麼辦?我們建議政府主動出擊,例如研議設立登記制度,邀請有關學童的家長比現在再提早一年表達是否有意來港讀書,讓香港政府可以全面掌握跨境學童來港就學等狀况,及早規劃,這亦有助單雙非童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而不是像現在那樣每年突擊式的湧來香港報讀,令到特區政府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對。


「跨境校網」方向正確

要做好交通配套安排

教育局昨天提出,擬新增「跨境校網」,分流跨區學童到北區以外的小學,是正確方向,此舉可以避免北區小學超負荷,也可以紓解跨境學童過度集中一區,與本地學生爭奪學額而激化的中港矛盾。跨境校網有可取之處。


跨境學童有單非和雙非,他們的父母大多數選擇北區(包括上水、粉嶺、沙頭角3個校網)的小學,致使區內小學連續幾年要加班、加人來容納,但是下學年因為跨境學童大增,北區欠缺1400個小一學額,缺口較本學年增加一倍。教育局與區內小學達成共識,區內學校無論大班30人或小班25人,都採取劃一加派機制,即是每班增加學生名額,另外約300學童跨境跨區到大埔的學校,下學年的問題得以基本解決。


不過,北區一些小學早已超收,例如,區內有小學現時每班已經32人,下學年最多加6人至每班38人,雖云當局會考慮給學校增撥資源,但是學生人數增加,對教學質素構成壓力,事實上,預期跨境學童未來幾年會持續增加,一班已經38人,若再增加員額,對學生也不公平。因此,當局必須另闢蹊徑,才可以應對未來幾年的問題。


教育局也看到北區小學學額不能再膨脹下去,計劃由2014年度新增「跨境校網」,學額由北區、大埔、沙田、屯門、元朗和荃灣6區小學的剩餘學額借調組成,日後在本港沒有住址的單非或雙非學童,都納入這個校網,他們也可以選擇自行派位,若派不到就按統一派位程序攪珠。實施之後,跨境學童不能再一窩蜂報讀北區的小學,據知,新界6區學校加入接收跨境學童,每班只需增加1或2人,影響有限,北區學校的壓力則於焉消解。


現在,北區以外一些學校有空間增收學生,但是跨境學童的父母多替子女選擇北區的小學,形成資源錯配;而跨境學童爭奪北區學額,也引起北區一些家長反感,事態性質上升到中港矛盾,跨境校網實施後,有助消解這些問題。


政府訂策不能靠估

需掌握單雙非童動向

單雙非學童家長對跨境校網,較擔心的會是交通安排。跨境學童到新界其他學校,車程即使稍長一點,但是只要確保通關過境便捷,校車點到點接載學童,以本港公路交通建設之完善,多行五分鐘十分鐘車程,根本不是問題。在本港,一些住在離島到市區上學的學生,無校車服務,他們自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課,途程或許較跨境更遠、需時更長,所以,只要安排好交通,給單雙非兒童家長解釋清楚,跨境校網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跨境校網雖然方向正確,但也反映當局處理單雙非兒童衍生問題不夠全面。單雙非童是香港永久居民,他們就會佔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資源,但是迄今未見政府有前瞻性規劃,協助單雙非童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單雙非童有現成數字,因為最近約10年來,他們在本港的醫院出世,都留有紀錄,問題是政府沒有深入掌握他們的動向,例如有多少人年屆適齡會來港上學?據知,當局並無這方面數字,有的只是一些估計——教育局長吳克儉較早前坦言政府保守估計,(過去10年,在港出生的單雙非童累計20萬人)其中40%至50%會來港就讀;不過,具體有多少,政府沒有調查,更遑論有長遠規劃讓他們融入社會。基於此,我們建議政府採取主動,例如做調查,掌握單雙非童的情况,全面研議對策;在升學方面,應該考慮設立登記制度,呼籲單雙非童的家長,為學童的學業着想,為他們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着想,及早向政府表達並登記是否來港升學的意願,讓政府以此為據,制訂配套政策。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