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女兒出生至今,很少帶她外出,來探訪的多是家中親人,故她非常害怕陌生環境和人。去年底安排她上N班,老師很溫柔,其他孩子都投入高興,她卻十分驚恐,要人陪伴。每天回校總哭至聲沙眼腫,也不跟別人玩,老師試着安排,但一走開,她就躲到一邊哭,令我覺得心痛。是否應讓她退學呢?究竟如何可以令她習慣與人交往呢?
「怕生」是孩子對認知親人、辨別環境的情緒反應。對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惘然和恐懼,是她的真實感受,她未必會因為自己置身於歡樂的環境下,就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孩子怕生,一方面和她的脾性有關,另一方面後天賦予的環境、活動空間,也會對孩子認知人際關係產生巨大影響。若孩子活動空間單一,和照顧者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和深深的依附感,當她看見陌生人,害怕是可以理解的。
安排社交活動 逐步接觸陌生人
媽媽應對女兒的表現期望要有合理的調整,要給予時間讓她慢慢學習認識新環境,切忌催促、勉為其難,這只會造成反效果;若因為「心軟」就帶她回家,要她將來再踏入陌生的環境就更困難。建議給她安排一些小活動,逐步擴大她的交往範圍﹕
1. 由參加一些熟人的活動開始,如跟爸爸一起去親友家參加活動。熟悉了如何適應少許陌生的環境或人之後,再擴大接觸範圍,在她能力控制範圍而平和的環境下,提升與陌生人的交往,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2. 不能一廂情願強迫孩子和陌生人交往,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她的排斥感。讓她熟悉環境後,才逐漸和陌生人靠近一些。父母要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面對陌生人,這樣可幫助孩子消除顧慮。當她與陌生人接觸得多,怕生的心理自然得到緩解;
3. 在家中,按孩子能力讓她做更多的事,例如為媽媽拿弟妹的尿片,自己吃飯喝水等,鼓勵並欣賞她愈來愈進步的表現。孩子對成人的態度很敏感,如果爸媽對她總是流露出擔心、焦慮,她的性格也會傾向膽小、易憂慮;
4. 爸媽對孩子的態度、情感要穩定,切忌忽冷忽熱。跟她每天建立固定的交流時間,減少用傷害感情的語言去威嚇她,如「你再這樣,就把你丟出去!」「不要你啦!」爸媽說這話時傷透了孩子,令她對家庭以外亦產生恐懼,不願踏出去。
多觀察孩子每天進步之處,例如今天比昨天哭少了,媽媽可以說﹕「回學校看看今天玩什麽,回來後告訴媽媽,讓我們教弟妹們一起玩好嗎?」培養她的興趣,讓她有更多機會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之餘,亦減少怕生感。
資料提供﹕聖雅各福群會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中環樂寧兒童發展中心經理註冊社工梁翠雲
「怕生」是孩子對認知親人、辨別環境的情緒反應。對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惘然和恐懼,是她的真實感受,她未必會因為自己置身於歡樂的環境下,就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孩子怕生,一方面和她的脾性有關,另一方面後天賦予的環境、活動空間,也會對孩子認知人際關係產生巨大影響。若孩子活動空間單一,和照顧者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和深深的依附感,當她看見陌生人,害怕是可以理解的。
安排社交活動 逐步接觸陌生人
媽媽應對女兒的表現期望要有合理的調整,要給予時間讓她慢慢學習認識新環境,切忌催促、勉為其難,這只會造成反效果;若因為「心軟」就帶她回家,要她將來再踏入陌生的環境就更困難。建議給她安排一些小活動,逐步擴大她的交往範圍﹕
1. 由參加一些熟人的活動開始,如跟爸爸一起去親友家參加活動。熟悉了如何適應少許陌生的環境或人之後,再擴大接觸範圍,在她能力控制範圍而平和的環境下,提升與陌生人的交往,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2. 不能一廂情願強迫孩子和陌生人交往,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她的排斥感。讓她熟悉環境後,才逐漸和陌生人靠近一些。父母要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面對陌生人,這樣可幫助孩子消除顧慮。當她與陌生人接觸得多,怕生的心理自然得到緩解;
3. 在家中,按孩子能力讓她做更多的事,例如為媽媽拿弟妹的尿片,自己吃飯喝水等,鼓勵並欣賞她愈來愈進步的表現。孩子對成人的態度很敏感,如果爸媽對她總是流露出擔心、焦慮,她的性格也會傾向膽小、易憂慮;
4. 爸媽對孩子的態度、情感要穩定,切忌忽冷忽熱。跟她每天建立固定的交流時間,減少用傷害感情的語言去威嚇她,如「你再這樣,就把你丟出去!」「不要你啦!」爸媽說這話時傷透了孩子,令她對家庭以外亦產生恐懼,不願踏出去。
多觀察孩子每天進步之處,例如今天比昨天哭少了,媽媽可以說﹕「回學校看看今天玩什麽,回來後告訴媽媽,讓我們教弟妹們一起玩好嗎?」培養她的興趣,讓她有更多機會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之餘,亦減少怕生感。
資料提供﹕聖雅各福群會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中環樂寧兒童發展中心經理註冊社工梁翠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