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健熙﹕再思樓價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06日 06:35
2013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常常都在想樓價問題。


想樓價的問題,不可能不想當年董建華年代的「八萬五建屋計劃」,當年他提出每年要供應不少於八萬五千個住宅單位,結果如何大家都很清楚了,當年在亞洲金融風暴的配合下,整體樓價大跌了,跌到一個較多人負擔得起的地步,但亦同時製造了一大堆負資產的樓蟹事主。


問題這就來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樓市比1997年還要熾熱,雖然市民大罵樓價貴到不合理的地步,但大家好像都預期樓價永不下跌,現在不買將來也買不起,仍然不停有人在明知買貴樓的情况下接盤。如果樓價下跌,第一批變負資產的就是這些在高位接貨的人。而這批人,也很可能會由買樓前支持遏抑樓市,變為覺得現行政策沒有問題。


在香港人的心底裏可能都隱隱有點矛盾。最好樓價下跌可以讓他們「上車」,他們買到第一層樓後,樓價最好又不要下跌免得他們變負資產。大家都在慨嘆樓價高、租金高,但其實租金高企的情况,不少有樓出租的小市民可能也有份造成。市場價格調升了,如果自己不加租便好像蝕底了。


這好像是有樓階級與無樓階級的永恆矛盾,時間愈久,樓價愈升,這矛盾就愈深。政府要遏止樓市過熱,總會得罪一班高價入貨的人,總會令一班人變了負資產;但愈遲制訂措施,最後有效的政策出台時得罪的人只會愈多。


有時我也在想,若有一天我成功「上車」,會否令自己迷失於這個樓市的數字遊戲中在裏頭追逐?若我有物業可以出租,我又會否明明租金收入夠食夠住夠供樓,都因為所謂「市價」上升、可以名正言順賺更多錢而去加別人的租?

中學讀的經濟學告訴我們,人皆自私自利,而人人自私對社會整體而言會有最好的結果。你會感覺被騙了嗎?


作者是南區區議員及 Roundtable Community副總幹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