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2013年,在一片現金4年來近乎零回報的環境中,有些投資者再也按捺不住的情况下,股票市場似乎全面告捷。各傳媒也不斷在說基金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有所調動,說現金與債券資金流向股市云云。
部分代表現金的資金今年開始流向股市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現金比例太高的投資組合,這些也是我說最按捺不住的一群。但這些投資者在這類資金調配過程中也不需要作一些南轅北轍的誇張調動。那就是說,從現金到股票,可以先把現金配置在那些會產生較高現金流的股票身上,因為現金流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還是非常重要,再加上全球有股息3%至5%的股票多得很。另外也可把一部分資金配置在一些經濟周期性較高的股票上,跟隨市况炒上。
一月市况炒上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每次有人買貨,另一邊必須有人想出貨。投資股票也是一樣。但在過去金融海嘯後的4年間,全球大部分投資組合,在股票方面比重都是較低的。像上星期談到,單是在美國,一般的投資者過去幾年已經在股票市場撤出了2,500億資金。換句話說,當最近有人想買貨時,在市場根本無乜貨出的情况下,價格炒上是很自然的事。
美元債券淨供應是負數
所以要搞清楚市場炒上的原因。至於說到資金從債券組合流向股票市場,這個就不一定,還是需要多一點時間觀察才行。我最近看了一份報告,說2013年,整體非國庫券的美元債券的淨供應量為3,640億美元,但在聯儲局保證每月在債券市場吸納400億房貸抵押債券之情况下,淨供應量反而變了個負數(負1,160億)。還有,持有債券的投資者今年會總共收到7,000多億的利息收入,這些資金還是會一大部分留在債券市場的,形成對債券的風險溢價有支持。在香港,如私人投資者手持超高現金流的物業時,這些回籠的資金也不多不少流去企業債,對其價格有所支持。
另外,債券之持貨者是誰也會影響出貨的原因。比如,一般國家債券持有者是國家主權基金,銀行和近幾年最大持有者:聯儲局。聯儲局好透明,幾時停買債會公布。美國的財政赤字一日還在,主權基金完全停止買國債的機會不大。至於,投資與非投資評級的企業債貨源一般都在機構投資者和私人投資者手裏。據我看過往一年,一般私人投資已漸漸把債券年期縮短。要急出貨的機會也不高。機構投資者就未必一樣,由於要配合本身負債年期,它們可能會手持較長的債券。我覺得,如果長期企業債風險溢價開始表現差於短債時,那時才可能是機構投資者散貨的警號。
手持國庫券和私人企業債的動機一般也不一樣,也會影響其出貨原因。持國庫券很多時為了作抵押,監管方面之需要和國家政策原因。私企債券之投資者大部分卻以經濟效益為依歸,哪裏有更好機會,資金轉移機會會較高。
大型機構投資者是否真的大幅減持手上的債券組合而轉到股票市場還是需要靜待觀察。
(本文為作者彭順德個人觀點,可能有異於摩根大通其他僱員)
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香港市場主管 彭順德
部分代表現金的資金今年開始流向股市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現金比例太高的投資組合,這些也是我說最按捺不住的一群。但這些投資者在這類資金調配過程中也不需要作一些南轅北轍的誇張調動。那就是說,從現金到股票,可以先把現金配置在那些會產生較高現金流的股票身上,因為現金流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還是非常重要,再加上全球有股息3%至5%的股票多得很。另外也可把一部分資金配置在一些經濟周期性較高的股票上,跟隨市况炒上。
一月市况炒上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每次有人買貨,另一邊必須有人想出貨。投資股票也是一樣。但在過去金融海嘯後的4年間,全球大部分投資組合,在股票方面比重都是較低的。像上星期談到,單是在美國,一般的投資者過去幾年已經在股票市場撤出了2,500億資金。換句話說,當最近有人想買貨時,在市場根本無乜貨出的情况下,價格炒上是很自然的事。
美元債券淨供應是負數
所以要搞清楚市場炒上的原因。至於說到資金從債券組合流向股票市場,這個就不一定,還是需要多一點時間觀察才行。我最近看了一份報告,說2013年,整體非國庫券的美元債券的淨供應量為3,640億美元,但在聯儲局保證每月在債券市場吸納400億房貸抵押債券之情况下,淨供應量反而變了個負數(負1,160億)。還有,持有債券的投資者今年會總共收到7,000多億的利息收入,這些資金還是會一大部分留在債券市場的,形成對債券的風險溢價有支持。在香港,如私人投資者手持超高現金流的物業時,這些回籠的資金也不多不少流去企業債,對其價格有所支持。
另外,債券之持貨者是誰也會影響出貨的原因。比如,一般國家債券持有者是國家主權基金,銀行和近幾年最大持有者:聯儲局。聯儲局好透明,幾時停買債會公布。美國的財政赤字一日還在,主權基金完全停止買國債的機會不大。至於,投資與非投資評級的企業債貨源一般都在機構投資者和私人投資者手裏。據我看過往一年,一般私人投資已漸漸把債券年期縮短。要急出貨的機會也不高。機構投資者就未必一樣,由於要配合本身負債年期,它們可能會手持較長的債券。我覺得,如果長期企業債風險溢價開始表現差於短債時,那時才可能是機構投資者散貨的警號。
手持國庫券和私人企業債的動機一般也不一樣,也會影響其出貨原因。持國庫券很多時為了作抵押,監管方面之需要和國家政策原因。私企債券之投資者大部分卻以經濟效益為依歸,哪裏有更好機會,資金轉移機會會較高。
大型機構投資者是否真的大幅減持手上的債券組合而轉到股票市場還是需要靜待觀察。
(本文為作者彭順德個人觀點,可能有異於摩根大通其他僱員)
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香港市場主管 彭順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