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與政府爭奪九龍塘李惠利前校舍地皮趨白熱化,校長陳新滋昨在電台披露,早前有很高層的官員對他說會幫手疏通,協助浸大獲批該地皮建中醫教學醫院,但政府其後「失驚無神」將該地的一半起豪宅,令他震驚。任期至2015年完結的他,批評政府「發茅」亂找地建豪宅,聲稱若不成功爭取到該地皮,會辭去校長之職。
教局:中醫院不一定在院校毗鄰
陳新滋早前在一次與學生的內部會面上,已向學生表明「不成功爭到地皮便辭職」,以示他尋求擴展大學的決心。食衛局回應本報查詢稱,中醫院不一定需位處有關院校毗鄰,日後若有院校打算以中醫院作教學用途,並向教資會申請額外資助,教資會將按既定程序處理。
爭地事件升溫,接近政府消息人士稱,教育局2011年將該地皮交還地政總署,由財政司長曾俊華主持協調土地的督導委員會研究。在曾蔭權政府年代,政府沒有討論李惠利地皮如何發展,是到梁振英任內才決定改為住宅用途。雖然浸大力爭地皮,但3星期前由曾俊華主持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會議,對地皮用途維持原判。
陳新滋昨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反駁梁振英指浸大與政府早有李惠利地皮「一半作學生宿舍、一半作住宅」的協定,他說政府沒就此事通知浸大,雙方有協議是「根本是沒可能的事,我們覺得很奇怪」。
稱曾有高官贊成 對政府改口感「震驚」
陳新滋透露,曾有政府高官私下贊成李惠利地皮轉為中醫教學醫院的建議,他稱,本來浸大與政府商討以尖沙嘴街坊福利會地皮作中醫教學醫院,但有次與一很高級的官員共晉早餐,商討具體落實安排時,對方指街坊福利會地皮不可行,「這位官員教我們,說這裏(街坊福利會)不可行,我幫你們去疏通返李惠利(建議)」。
他續稱﹕「這位官員很好,我很尊敬他,因為他效率好高,上午吃完早餐,下午已經寫email(電郵)來,叫我們給他李惠利的資料。我們一路在等,我相信他已經在做工作,『失驚無神』政府突然說教育局不要這地,放出來起豪宅,嚇了我一跳。我們是震驚的,我們一直在等政府消息,政府沒通知我們,突然說改用途建豪宅。」
陳新滋任期至2015年7月
陳新滋在電台節目後被問及,若爭取李惠利地皮失敗,會否辭去校長一職時說﹕「如果我們用盡所有努力都不行,相信全校學生和老師都會好失望,這件事不成功,你剛才講(辭職)的事會發生。」年屆63歲的陳新滋,校長任期至2015年7月。
他批評政府急於找地﹕「現在可能政府對房屋政策突然改變,有很大壓力,有少少『發茅』,到處攞地。我們明白有壓力,但要用合理方法,不應該所有地都去攞。」他說,香港中下層市民面對住屋困難,需要的是公屋、居屋,不是豪宅,而且香港有很多地方可以建豪宅,但那塊地更適合用來發展中醫藥,「事實上,若果真的起了豪宅,住進去的市民都不會很開心,因為學校包圍着它,有很多學生活動,對他們來說未必適合」。
教局:中醫院不一定在院校毗鄰
陳新滋早前在一次與學生的內部會面上,已向學生表明「不成功爭到地皮便辭職」,以示他尋求擴展大學的決心。食衛局回應本報查詢稱,中醫院不一定需位處有關院校毗鄰,日後若有院校打算以中醫院作教學用途,並向教資會申請額外資助,教資會將按既定程序處理。
爭地事件升溫,接近政府消息人士稱,教育局2011年將該地皮交還地政總署,由財政司長曾俊華主持協調土地的督導委員會研究。在曾蔭權政府年代,政府沒有討論李惠利地皮如何發展,是到梁振英任內才決定改為住宅用途。雖然浸大力爭地皮,但3星期前由曾俊華主持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會議,對地皮用途維持原判。
陳新滋昨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反駁梁振英指浸大與政府早有李惠利地皮「一半作學生宿舍、一半作住宅」的協定,他說政府沒就此事通知浸大,雙方有協議是「根本是沒可能的事,我們覺得很奇怪」。
稱曾有高官贊成 對政府改口感「震驚」
陳新滋透露,曾有政府高官私下贊成李惠利地皮轉為中醫教學醫院的建議,他稱,本來浸大與政府商討以尖沙嘴街坊福利會地皮作中醫教學醫院,但有次與一很高級的官員共晉早餐,商討具體落實安排時,對方指街坊福利會地皮不可行,「這位官員教我們,說這裏(街坊福利會)不可行,我幫你們去疏通返李惠利(建議)」。
他續稱﹕「這位官員很好,我很尊敬他,因為他效率好高,上午吃完早餐,下午已經寫email(電郵)來,叫我們給他李惠利的資料。我們一路在等,我相信他已經在做工作,『失驚無神』政府突然說教育局不要這地,放出來起豪宅,嚇了我一跳。我們是震驚的,我們一直在等政府消息,政府沒通知我們,突然說改用途建豪宅。」
陳新滋任期至2015年7月
陳新滋在電台節目後被問及,若爭取李惠利地皮失敗,會否辭去校長一職時說﹕「如果我們用盡所有努力都不行,相信全校學生和老師都會好失望,這件事不成功,你剛才講(辭職)的事會發生。」年屆63歲的陳新滋,校長任期至2015年7月。
他批評政府急於找地﹕「現在可能政府對房屋政策突然改變,有很大壓力,有少少『發茅』,到處攞地。我們明白有壓力,但要用合理方法,不應該所有地都去攞。」他說,香港中下層市民面對住屋困難,需要的是公屋、居屋,不是豪宅,而且香港有很多地方可以建豪宅,但那塊地更適合用來發展中醫藥,「事實上,若果真的起了豪宅,住進去的市民都不會很開心,因為學校包圍着它,有很多學生活動,對他們來說未必適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