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時裝編輯華麗背後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21日 21:35
2013年02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年輕人嚮往做時裝記者或編輯,總以為可以每天看華衣美服、出席各大品牌活動又或買衣服有優惠。在1980年代已踏足香港時裝界、更是第一個遠赴巴黎米蘭時裝周作實况報道的前時裝編輯Janice Wong(王麗儀)近日推出新書《時尚風雲25年(1987-2012)》,講述她多年來的時裝經歷。「時裝編輯其實不是電視電影中那麼美麗權威的事情。」她說。


非美麗權威事情

Janice Wong做了時裝編輯20多年,在2010年已將多年的時裝經歷結集,出了第一本書《我的時尚騷靈》,內容主要是她過往跟不同時裝大師的訪談,今次推出第二本書是因為她發現很多人對她的時尚經歷有興趣﹕「2011年清華和復旦大學都邀請我分享做時裝編輯的經驗,而且很多年輕人嚮往做時裝編輯,覺得好華麗,所以我想分享自己的經歷,時裝編輯其實不是電視電影中那麼美麗權威的事情。」很多人說1980、1990年代,她做時裝編輯的時期是香港時裝媒體的黃金年代,因為那時Janice Wong正是第一個親身飛到巴黎米蘭看時裝周的香港時裝編輯,但對她來說那時卻是很辛苦的年代﹕「今時今日才是黃金年代,至少硬件很齊備,大中小品牌提供的支持亦很多,簡單如拍照需要借衣服,都有很充裕的樣辦衫選擇,去時裝周也由各大品牌公關安排。在我的年代不要說時裝周沒有那麼多不同層次的品牌,只有幾個大品牌有自己的公關部,要去是很難的。現在的人大概都不明白樣辦衫的意義,在1990年代中期,拍時裝照要借現貨,偶一不慎便要賠償,所以泳衣不會下水,模特兒穿新鞋不會到戶外拍照。」


雖然Janice Wong覺得現在做時裝媒體比她入行時容易得多,但穿衣服卻是當時的人講究得多﹕「那是時代的反映,1980年代經濟蓬勃,大家都生活在紙醉金迷的年代,看那時的時裝都好誇張很美,很講整體搭配,因為大家有錢。1990年代要追求自我,有錢的人要獨特、低調,有『我知道但你們都不知道』的心態。」到了今日則是fast fashion當道的時代,她的消費習慣也有改變﹕「High fashion是紅酒,fast fashion是可樂,時裝是由上而下的,fast fashion很多時是滿足另一個消費市場的需要,款式創意是抄襲自high fashion,但只複製了樣子,手工質地始終差很遠。我不會說喝可樂是很低的事,只是很普及化的事。全是看你如何mix and match穿衣、怎樣去欣賞一件事。」


視時裝為生活藝術

那麼多年來,時裝對她來說一直是應用藝術﹕「時裝是生活的藝術,要應用在人的身上及生活中,工藝的精緻、用料的講究、人的黃金比例等,時裝是人體建築學。你本來沒有這樣的身形,但它穿到你有這樣的身形。時裝設計師要將時裝藝術和實用性結合。很多年輕設計師喜歡玩實驗性的東西,不是不好,但忽略了人體,很不尊重穿衣的人,時裝天橋上經常見到一個『波』出現,他又以為這個『波』可以放在大家身上,但沒有人想變成一件這樣的東西。」


Janice Wong對時裝的熱愛,不止是她在時裝界工作的25年光景,更是她真正視時裝為一門藝術。「我對時裝還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想開時裝博物館,香港由頭到尾都沒有,很難去令人明白什麼是時裝文化、怎樣穿衣。這絕不是香港有多少品牌旗艦店的事。」她說。


文 官嘉盈

圖 林俊源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