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十年樓市幾番新 房策難滿足所有人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2日 06:35
2013年03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10年前,SARS來襲,香港一片愁雲慘霧,百業蕭條,人心惶惶,全港有多達10萬以上的負資產家庭,其時SARS肆虐的淘大花園,大量單位只要數十萬元便有交易,而淘大呎價,也由當時不足2000元,升至現時接近8000元(圖1)。


10年過去了,香港失業率現時在近新低徘徊,政府由財赤變盈餘,樓價也普遍翻了兩番,並不斷創新高,但香港人是否變得快樂了?說開樓價,敢在SARS或稍後時間、經濟與樓市仍在低潮時入市的人,他們今天獲得豐厚回報,是因為幸運還是夠膽識和有實力在低潮時入市?那些今天怨樓價高而未能買樓的人,10年前他們是真的沒有財政能力,還是只欠缺了分析力和勇氣?

同一時間,今天也有一批人,高唱樓市高處未算高,紛紛搶高入市,讓人似乎看到鐘擺正擺向另一面個極端。或許,10年後我們又可再作回顧,看看哪些人是新的贏家和輸家?


樓價無論升跌 皆有一半港人不滿

所謂十年人事幾番新,除了樓市的贏家與輸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香港政府的高層,也換了不少新臉孔,就如特首,便由董建華轉了曾蔭權,而今天則是梁振英主政,他們的樓市政策措施,也各自不同。


回想董建華在1997年上任,時值上一次樓市周期高峰,於是董特首便因應民意而推出「八萬五」,卻不好彩地遇上亞洲金融風暴,以至樓價一沉不起,跌了6年多,跌幅接近七成。到了曾蔭權坐正,則為了托市,除了暫停賣地,更強化勾地制,結果是如其所願,樓價見底回升,但卻又令土地和房屋供應變得緊絀,且碰上全球央行放水,熱錢流竄,加上內地人對買香港樓興趣濃厚,以至樓價再出現爆升,樓市又再度成為經濟和民生熱門話題,「地產霸權」的說法油然而生。


今天,梁振英當了新特首,最頭痛的,竟然又是涉及房屋和樓市的問題,難道這是香港特首的「宿命」:不論樓價升或跌,都會惹來民怨?其實,這也容易理解,皆因全港擁有自置私人住宅家庭約佔一半,若樓價和租金升,已有樓者自然身家水漲船高,心情大靚,但無樓而要租樓住者,便會加重租金支出負擔,怨氣衝天。然而,一旦樓價和租金大跌,又到有樓族不滿,無樓者歡喜,此所以不論樓價大升或大跌,總有一半人開心而另一半人不開心,令到任何托市或壓抑樓市措施,都會是順得哥情失嫂意。


勾地制曾有歷史意義

發展局長陳茂波周四在宣布新一個財政年度賣地計劃時,順道宣布「勾地制」壽終正寢,這個起源於1999年的制度,乃為紓緩當年樓價跌勢而來,之後政府更曾暫停賣地托市,然後又漸漸以勾地制取代直接賣地,至最近兩年才重新雙軌制賣地,即同時讓發展商勾地,而政府也會按市况主動推地。


陳茂波說,在勾地制下政府曾有6年沒有賣地,近年由於發展商不積極勾地,結果造成樓宇供應不足,成為近年樓價飈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近年政府也已開始重新主動招標賣地,仍有一種說法,土地供應的主導權為發展商所操控,所以現特別宣布正式取消勾地制。


筆者認為,在商言商,樓價高企下,發展商也會希望有多些「麵粉」(地皮)去做「麵包」(可售新盤)。勾地制失效,主要是勾出地皮的發展商,不一定可以投得地皮,卻要承擔拍賣地皮前,樓市已變動仍要「包底」的風險(即地價已跌,若沒有其他發展商投地,勾出地皮的發展商仍要以勾地價硬啃,否則會被沒收勾地的訂金)。


其實,勾地制也曾有其歷史的作用,尤其在大跌市時避免了政府不理市况,仍不斷推地,導致地皮以低價成交,除影響了庫房收入,也會推低樓價。


去年樓價升幅遠勝經濟 或逆轉

現在,勾地制最終沒有了,政府將重新主動推地,會否當經濟環境逆轉時,又出現亂推地的問題?

財爺曾俊華在新財政預算案的引言提及,去年外圍環境不景氣,全年基本上都維持着外貿不振但內需穩健的格局,受先進經濟體需求疲弱拖累,整體經濟一直以低於趨勢速度增長,全年只增長1.4%,遠低於過去10年4.5%的平均數。根據統計,過去香港樓價表現與經濟增長有密切關係,當兩者出現大幅差距時,最後樓市都會逆轉,去年樓價升幅明顯遠遠拋離經濟增長(圖2),或許也反映樓市開始有不健康的情况。


基金經理友人黃國英,早前為我的新作《樓市拆局》寫序。黃國英去年的基金表現,原來排在同類型基金的頭5%之列,相當厲害。《明報》將在本月14日邀得黃國英舉辦「2013股市賺錢攻略」研討會,有興趣讀者可登入以下網址報名(http://mpfinance.com/alexwong.htm)。


撰文﹕陸振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