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周末出台的房地產調控細節看似嚴厲,但實質卻並非如此。然而,內房股價卻大瀉6%至10%,龍頭股如中國海外(0688)、潤地(1109)、龍湖(0960)、碧桂園(2007)、世茂(0813)亦各大跌7%、9%、6%、6%、7%。上證、深指、恒指更大插3.7%、5.3%及1.5%,兩市成交亦大增至近日新高的2730億元人民幣。究竟措施有幾「猛」呢?
個人所得稅 非洪水猛獸
首先是看起來最「兇狠」的20%個人所得稅。數字上不小,但因為是按利潤,而不是成交額徵收,所以實際上對於投資者風險不高,只是利潤少了。相比之下,香港以成交額徵收的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如果樓價升幅低於所付稅款,便會令投資者虧損。
至於二套房的按揭收緊,傳聞由首付60%提高到70%,幅度並不是太大。現在購房的主要以首次購房為主,改善性需求次之。其實自從2010年限購實施以來,投資需求已被大幅「踢走」,這次二套房按揭再收緊的遞增影響(Incremental Impact)應該是有限的。
最後,限購範圍擴大至非市中心區域,影響更加小,因為這次調控「講到明」是針對房價過快城市,即主要是一線城市,所有一線城市已經是全市限購。至於部分已限購但只包括主區的城市,則主要是部分二、三線城市,大部分樓價升幅溫和。簡單的說,實際擴大範圍的城市數目應有限。
既然政策並不「兇」,為何內房股價及大市反應那麼打大呢?
調控樓市 料非中央首要任務
筆者認為有幾個可能﹕第一,個人所得稅被視為是新招(其實存在已久,只是沒有確實執行過),另投資者原以為新調控「無料到」而頓時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中央選擇正正於兩會前出招,令投資者擔心中央是否又將房地產調控升級至首要位置。
雖然新招對市場的影響出乎筆者所料,但筆者仍然維持內房股已調整完畢的看法。
首先,如筆者於2月27日《內房股調整已完畢》所講,內房股股價從年初高位已調整了平均約20%,部分就是對政策出台的預期。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觀乎新措施後,「支持自住需求」、「政策大底已見」、「重申多於出新」幾個最大的觀點並沒有改變。筆者認為中央將房地產調控升級至首要位置的機會很低。
股飈
[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三、五刊出
個人所得稅 非洪水猛獸
首先是看起來最「兇狠」的20%個人所得稅。數字上不小,但因為是按利潤,而不是成交額徵收,所以實際上對於投資者風險不高,只是利潤少了。相比之下,香港以成交額徵收的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如果樓價升幅低於所付稅款,便會令投資者虧損。
至於二套房的按揭收緊,傳聞由首付60%提高到70%,幅度並不是太大。現在購房的主要以首次購房為主,改善性需求次之。其實自從2010年限購實施以來,投資需求已被大幅「踢走」,這次二套房按揭再收緊的遞增影響(Incremental Impact)應該是有限的。
最後,限購範圍擴大至非市中心區域,影響更加小,因為這次調控「講到明」是針對房價過快城市,即主要是一線城市,所有一線城市已經是全市限購。至於部分已限購但只包括主區的城市,則主要是部分二、三線城市,大部分樓價升幅溫和。簡單的說,實際擴大範圍的城市數目應有限。
既然政策並不「兇」,為何內房股價及大市反應那麼打大呢?
調控樓市 料非中央首要任務
筆者認為有幾個可能﹕第一,個人所得稅被視為是新招(其實存在已久,只是沒有確實執行過),另投資者原以為新調控「無料到」而頓時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中央選擇正正於兩會前出招,令投資者擔心中央是否又將房地產調控升級至首要位置。
雖然新招對市場的影響出乎筆者所料,但筆者仍然維持內房股已調整完畢的看法。
首先,如筆者於2月27日《內房股調整已完畢》所講,內房股股價從年初高位已調整了平均約20%,部分就是對政策出台的預期。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觀乎新措施後,「支持自住需求」、「政策大底已見」、「重申多於出新」幾個最大的觀點並沒有改變。筆者認為中央將房地產調控升級至首要位置的機會很低。
股飈
[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三、五刊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