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月2日北角墜7人受傷事故中,涉事的信科工程一名前技工向本報爆料,指向來採低價接標的信科,一直以增加技工檢查電梯的數目降低成本,10年前一隊人每天只看4部電梯,但近年已倍增至一天要檢查8部,「1部電梯花不夠1小時,你說檢查到幾多?根本無可能做足!」本報記者曾於九龍東一大廈詢問一信科電梯技工,他亦證實要一天檢查8部電梯,而北角事件後更增至10部。
本報昨日再致電信科大股東勞志堅,他一聽記者身分便稱「做緊唔得閒」,然後掛線。
斥「價低者得」元兇
本報透過電梯業總工會轉介,以電話訪問一名不願出鏡的前信科電梯技工。該技工指出,行內稱為「抹油」的電梯日常保養工作,要檢查的部分甚多,除到大廈天台機房、電梯頂檢查摩打、機械組件、線路板等外,最費時是要逐層門檢查,確保正常開關、門鎖無問題。但信科一向以低價承接大量電梯維修保養合約,同時增加每名員工工作量,10年間更增加1倍,「10年前每日只係做4部,現在做8部,1部電梯花不夠1小時,你說檢查到幾多?根本無可能做足!」
被指聘退休技工「做樣」
他說信科流失技工後,難找人填補,「唯有退了休年過60歲的,也請回來工作,一係得過且過做,一係『做個樣』,去大廈簽個名便算」。他慨嘆,大廈貪便宜以「價低者得」請電梯公司是罪魁禍首,對前景感到黯淡,「是不是要有人死,有人要負責才會有改變?」
本報記者曾於九龍東一住宅大廈遇見一隊兩人的信科電梯技工,其中一人向本報證實,他們二人一直都是一天檢查8部電梯,「經常要超時補水,做得好辛苦」;而3月2日北角墜事件後,更增至10部。
電梯業總工會副會長嚴傑雄指出,一部30層樓的電梯,最少要檢查2小時,一名技工每日工作9至10小時,正常可檢查4至5部電梯。而對於法例要求檢查電梯須行「孖咇」,即兩人同時檢查,一些電梯維修公司亦有方法應對,「兩個人分開做再互相簽名好普遍,亦有人袋兩個印仔,一人巡但蓋兩個名」,認為機電署必須加強巡查,才有阻嚇力改行業陋習。
行內陋習:一人蓋兩個名當「孖咇」
政府去年12月實施的《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規定,日常檢查維修須兩名技工進行,舊例雖無此要求,但機電署亦有指引要求不應一人進行。
機電署上周查出信科8部電梯的鋼纜不合標準要停用,葵涌30多年樓齡的瑞景大廈電梯是其中之一。大廈有4部電梯,每月保養費共9850元,即每部2000多元。嚴傑雄指出,每部電梯維修費正常也要每月4000多元,2000元根本是「蝕本價」,安全成疑。
北角昌明洋樓墜意外發生於3月2日,一部商場電梯上升時4條鋼纜全斷,電梯內7人全告受傷,至昨晚仍有一名82歲傷者留醫,情嚴重。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