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發展局昨公布5個近岸填海選址及人工島方案中,有3個位於新界西北,都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發展局計劃未來首次引入「模擬填海」,先圈定填海範圍,讓白海豚無法進入該範圍,透過儀器蒐集牠們之後的近岸水域生態,以減低工程影響。環保團體批評,實際施工與模擬填海大有分別,質疑措施效用,認為「這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為填海所做的補償工程」。
環團批一廂情願補償工程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韋志成昨解釋,揀選填海選址時,已剔除高生態價值地點,當中3個選址位於新界西北,是有策略考慮,主要是希望充分發展新界西部基建,如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屯門西繞道等,以促進新界西就業。
韋志成續說,當局早前檢視選址時,未曾見到有中華白海豚在近岸出沒,但為減少未來填海對白海豚的影響,當局計劃首次引入「模擬填海」,在工程前先圈定填海範圍及加設障礙,研究海豚受影響程度,再調整填海範圍。
此外,當局計劃參考新加坡做法,在填海的同時引入生態海岸線,在人工海岸栽種紅樹林及建立泥灘,以重構近岸海洋生態環境。
按現時政府的規劃,日後馬料水及龍鼓灘的填海地有望興建住宅,但另外3個近岸填海選址及人工島方案,則集中作工商業及旅遊用途,其中青衣西南正研究建十號貨櫃碼頭,小蠔灣適合發展作物流園,欣澳有潛力發展成為商業及娛樂樞紐。日後人工島可放置厭惡設施。
韋志成估計,從程序上檢視,馬料水及龍鼓灘一帶以往未曾進行任何研究,若要填海需更多前期工程。欣澳及小蠔灣一帶未來擬議用途符合城市規劃大綱圖,相信可節省程序。
環團:施工期為死亡率高峰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據過往興建機場經驗,中華白海豚死亡率最高的時期正是施工期間,質疑「模擬填海」能否減低白海豚死亡率。他又指出,本港的海岸線及生態不適合紅樹林生長,批評政府補償工程一廂情願,未能減低損害環境。世界綠色組織政策倡議經理黃俊賢認為,填海應是政府增加土地最後方案,但政府未交代填海規模、未來用途及發展藍圖等,令公眾難作全面討論,促政府增加透明度。
環團批一廂情願補償工程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韋志成昨解釋,揀選填海選址時,已剔除高生態價值地點,當中3個選址位於新界西北,是有策略考慮,主要是希望充分發展新界西部基建,如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屯門西繞道等,以促進新界西就業。
韋志成續說,當局早前檢視選址時,未曾見到有中華白海豚在近岸出沒,但為減少未來填海對白海豚的影響,當局計劃首次引入「模擬填海」,在工程前先圈定填海範圍及加設障礙,研究海豚受影響程度,再調整填海範圍。
此外,當局計劃參考新加坡做法,在填海的同時引入生態海岸線,在人工海岸栽種紅樹林及建立泥灘,以重構近岸海洋生態環境。
按現時政府的規劃,日後馬料水及龍鼓灘的填海地有望興建住宅,但另外3個近岸填海選址及人工島方案,則集中作工商業及旅遊用途,其中青衣西南正研究建十號貨櫃碼頭,小蠔灣適合發展作物流園,欣澳有潛力發展成為商業及娛樂樞紐。日後人工島可放置厭惡設施。
韋志成估計,從程序上檢視,馬料水及龍鼓灘一帶以往未曾進行任何研究,若要填海需更多前期工程。欣澳及小蠔灣一帶未來擬議用途符合城市規劃大綱圖,相信可節省程序。
環團:施工期為死亡率高峰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據過往興建機場經驗,中華白海豚死亡率最高的時期正是施工期間,質疑「模擬填海」能否減低白海豚死亡率。他又指出,本港的海岸線及生態不適合紅樹林生長,批評政府補償工程一廂情願,未能減低損害環境。世界綠色組織政策倡議經理黃俊賢認為,填海應是政府增加土地最後方案,但政府未交代填海規模、未來用途及發展藍圖等,令公眾難作全面討論,促政府增加透明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