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幣業務現風險 中銀需重估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8日 06:35
2013年03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銀香港(2388)公布去年業績,整體表現其實不錯,對於這份業績,大部分大行均是「讚多過彈」。不過,集團股價昨日不升反跌。何解?主要原因,是市場焦點集中在集團整體及人民幣業務的減值貸款比率,較去年中齊齊翻了一番。鑑於人民幣業務已經成為集團最大亮點,不容有失。不過,這到底是一個趨勢的開始,還是個別事件、虛驚一場?這對於集團長遠發展又有什麼意義?筆者下文會為大家剖析。


人幣減值貸款比率翻番

值得留意的是,中銀香港與一般的本地銀行股不同,它的最大賣點,是其人民幣、特別是對內地企業的放貸業務,相關業務亦正正是支撐起集團估值的重要支柱。事實上,集團於本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市佔率高達23.3%,就算集團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貸款組合,去年按年增長接近3倍至470億元,相關業務的貸存比率也只不過是上升至27%,增長潛力十分龐大,這對集團淨息差(NIM)的提升亦會有很大幫助。


亦因此,相關業務是不容有失的,正當投資者為其增長潛力所吸引的時候,相關業務發展卻出現一個較大的瑕疵,就是它和集團整體業務的減值貸款比率較去年中齊齊翻了一番,前者升至0.28%,後者升至0.26%。這14億元的新增減值貸款中,10億元來自本地業務,4億元來自內地業務。


中銀香港的管理層指出,這4億元的減值貸款是來自內地一家光伏企業,除此之外,集團亦並未對其他光伏企業放貸,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事件屬於個別事件的可能性較大,而且受光伏行業陷入低潮的衝擊亦只限於此。


不應以本地銀行標準估值

另一方面,即使上述減值貸款比率較去年中翻了一番,仍然處於偏低水平。不過,筆者認為,問題不應該等閒視之。上述光伏企業,相信是行業整合下的犧牲品,內地需要整合的行業又何止光伏行業?隨便數數也可以數出水泥、鋼鐵等等行業。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隨着中銀香港的內地放貸業務佔比愈來愈高,投資者是否可以再單純地將它視為一隻本地銀行股?


假如內銀板塊要面對的內房調控、中國經濟硬着陸等等風險,中銀香港亦開始要面對,它的估值是否要開始在內銀板塊(行業今年的平均預測市帳率為1.1倍),以及本地銀行板塊(行業今年的平均預測市帳率為1.8倍)之間取一個平衡點?這都是大家需要深思的問題。故即使中銀香港增長前景亮麗,現階段,筆者也不建議投資者趁低吸納。


崔競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