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3歲男童張睿霆在屯門醫院接受顱頸融合手術後死亡,死因聆訊昨續。親自為男童拔喉的麻醉科醫生稱,他與神經外科醫生一致認為男童可即拔喉,但男童拔喉後數分鐘,其喉嚨有少許雜音。他曾嘗試插入口咽人工氣喉以助男童呼吸,惟插入一半喉管時已遇上阻礙。
麻醉神經科一致認同拔喉
屯門醫院麻醉科醫生鄭日洪昨供稱,在手術中尾段,他與一同參與手術的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部主管方道生、美國兒科神經外科教授Dachling Pang(下稱彭)商議後,認為手術後可即為張童拔喉。拔喉前約10分鐘,彭確認張的臉、眼、唇、舌、頸、咽喉等軟組織沒有腫脹後離開手術室。鄭再為張進行與彭相同的檢查,認為病人俯臥8小時後最鬆軟的組織仍沒有腫脹,亦認為與彭取得一致拔喉的共識,故安心為張拔喉及戴上氧氣罩,見氧氣罩浮有水蒸氣,張呼吸暢順。
拔喉後喉嚨傳雜音
惟數分鐘後,張的喉嚨出現少許雜音,鄭擔心氣道受阻,於是利用抽痰器、將張側臥等方法減少痰涎,但不得要領。鄭遂從張的鼻腔插入一條口咽人工氣喉至咽喉以助呼吸,惟插入一半喉管時遇上阻力。
鄭稱只好改為注射類固醇及提供腎上腺素噴霧,但情况無改善。
此外,綜合張的私家耳鼻喉科醫生黃雅信、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梁志偉證供,顯示若病人患上睡眠窒息症,麻醉科醫生須特別留意,因拔喉後病人自行呼吸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但張沒有患上睡眠窒息症。聆訊4月2日續。
【案件編號:CCDI964/1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