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常便飯﹕全榖先浸水 營養好吸收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31日 06:35
2013年03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談到筆者年多以來寫有關米飯代替品的食譜,有些讀者或會留意到,烹調這些食材(如穀類、堅果和豆科類等)前,通常要浸數句鐘,甚至浸過夜。


先浸洗後烹調,其實是有生化方面的理由。


外殼抗蟲抗菌

種子外殼對植物生長有很大用途,除了機械式的防蟲、防潮外,它還含具保護性、統稱為抗營養物質(anti-nutrients)的生化元素。植物利用它們來抵抗昆蟲、真菌、細菌等的侵害,讓種子靜待適當的環境(濕度、溫度等)發芽。這也是保留榖殼的米,比磨好的白米可存放更久的原因。要求白米新鮮的日本人,家裏更會放置磨米機(亦稱精米機),煲飯前才磨糙米來煮呢!


所謂抗營養物質,包括一些酵素抑制劑 (enzyme inhibitors)、和植酸(phytic acid)等。若全榖食物未經正確處理,我們便會一併將這些物質吃下,影響身體攝取食物中的其他營養素,如維他命和礦物質(如鈣、鎂)等。除了全榖類的營養素外,其他一起吃的食物營養素的攝取也會受到影響(但影響只止於這餐)。長期食用這些處理不當的全榖類,或會引致營養不良呢。故食用全榖類食物,尤其是素食者,就必須留意這些食材的處理方法。


浸水 + 酸性物質 效果更好

在自然環境下(如種子進入泥土),足夠的水分會令種子的外殼軟化,繼而啟動發芽的過程,抗營養物質同時會失去它們的效用,而烹調前將它們浸水數小時,亦有相同效果。此外,全榖類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他命等亦更容易從中釋放,令消化系統更容易吸收。


其實浸泡、洗淨才煮,是很多飲食文化中烹調全榖類、豆科類食材等一直沿用的烹調步驟。在水中加入一些酸性物質如檸檬汁、乳酪、醋(米醋、果醋均可)等,更加強抑制抗營養物質的作用。這些酸性的材料,所需分量毋須太計較,大約在每杯乾的食材中,加一至兩湯匙便可;水的分量則是要將食材完全浸過。其他減少抗營養物質的方法包括發酵(如經發酵的大豆,即納豆)和發芽,如發芽後的黑麥漿果(rye berry或稱黑麥糙米)可以生吃,未經發芽的則不能。


作者簡介

嗨!我係Agnes是生化學博士。


現今租貴加上好食材難尋,上館子反而很難吃到健康和有真味好東西,於是,我一於自己煮食。


文 鄺易行

圖 鄺易行

(www.goodfoodwatch.com;fb﹕Good Food Watch)

編輯 林華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