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偉文﹕港鐵新票價調整機制難盡人意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24日 06:35
2013年04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上個星期和港鐵達成了新票價調整機制,在新機制下生產力回饋增加了半個百分點,由於新機制沒有完全將坊間的一些意見照單全收,也難怪惹來坊間不少的批評。平情而言,新機制比舊機制是一個進步,只是改進的步伐不如人意,人們希望有更多和更大的改變,尤其是已等待數年的檢討,坊間有不滿之情也是自然之事。


在新機制下,港鐵的票價調整還是以通脹和運輸業薪金上升為依歸,至於其他因素只是以制約局限的形式,來影響機制得出來的結果。新機制計算出來的百分比,會設限在市民入息中位數增幅,從實際的角度看,假如市民入息上升不及通脹,港鐵還是不能加價,當中的差距會在來年追加,但港鐵要成功追加舊有的幅度,也就要來年市民入息上升扣減新機制的調整,要有充足「水位」才可以,換言之,新機制的特色是考慮了市民的負擔能力。有意見說這個追加制度是不好的安排,因為這種安排是對港鐵有利,任何制度也需要公平,這個追加安排看似對港鐵有利,然而,這個有利是有預設前提,並不是完全站在港鐵的利益入手。姑勿論追加對港鐵有利與否,但這種意見的背後,主要還是不滿港鐵盈利充裕而吝於回饋乘客,在立論時是偏向乘客利益一方。


港鐵的定位

這帶出了一個思考點,就是港鐵新的票價調整無論如何改進,人們都會表示不滿,除了是和期望有差距之外,更加要說的是港鐵的定位。由於政府有港鐵76%的股權,人們自然對港鐵有所期望,希望港鐵多肩負企業社會責任,而這個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少加票價和多些回贈。可是港鐵是一家上市企業,管理人員是要以商業原則來營運港鐵,而不可能只從福利角度出發,從這個角度看,港鐵在人們心中的定位和其企業立場明顯有衝突,不管港鐵在新票價調整機制如何作出妥協,只要港鐵維護其企業權益,新機制無論如何都會得不到坊間的支持,因為彼此雙方的期望差距巨大。


對港鐵而言,新票價調整機制儘管有所讓步,但其實這已是對港鐵有利的安排,因為新票價調整機制還是用方程式計算,並非坊間所要求的政府或是立法會的審批。一個方程式計算的票價調整機制,好處是票價調整不需要政治考慮,對港鐵來說這已是一個成功,若是每年票價調整都要經政府或立法會批准,當中產生的政治因素會變得異常複雜,每年票價調整就是港鐵的年度噩夢,這並非一所企業所樂見。現在只是增加了生產力因素回饋,其實已是相對低的成本,用港鐵的說法,這是一種利潤共享,以小量的利潤共享便可以換來5年的穩定票價調整安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對港鐵都是有利。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