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鵬飛﹕港英餘孽?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24日 06:35
2013年04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吳康民老先生是我一直以來非常尊敬的人,眾所周知,他是全國人大港區代表中資歷最深的人。我認識他是透過朋友介紹,當時一同與勞工子弟、培僑及香島中學的校長在中華總商會晚餐,曾鈺成亦在當中。在港英政府期間,吳康民提議政府對於教育的資助應該一視同仁,所以一些左派學校也理應獲得資助,於是我向當時的港督衛奕信進言,後來政府接受了建議,左派學校也得到了政府資助。


今天閱報知悉吳老先生再次提起「港英餘孽」,本人覺得很錯,我想他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吧。


在1983年冬天中英第四輪會談後,聯合公布沒有了「有益有建設性」的字眼,而且也沒有定下第五輪會談的日子,香港市民極為恐慌,令到港元貶值、市民到超級市場搶米、搶廁紙等事情發生,社會極為動盪。港督尤德爵士來到行政立法兩局解釋談判的情况,我記得他說所有行政立法兩局的議員都會獲發英國護照,當時我拒絕接受,我只持有綠色的香港身分證明書,到外國旅行公幹都必定要辦理簽證,很不方便,我依然如常使用。多年後,我才發現師傅鍾士元爵士,他在香港土生土長,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他也一樣沒有接受英國護照,對於他的堅持我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特區政府成立初期,鍾士元爵士更義不容辭在1997至1999這過渡時期擔任行政會議召集人,幫助中央政府順利過渡,我相信大家亦都記得他是籌委會的成員。我還有一個切身經驗,彭定康來了香港不足10日就叫我與他共晉早餐,說我為香港服務了14年,所以他要推薦我做爵士,條件是我做他隻「馬」,我當時拒絕了。


兩次不一樣的抉擇

對我來說,我曾有兩次不一樣的抉擇,分別是:

一、1985年港督尤德邀請我加入行政局,而當時的英國政府認為行政局議員都應該手持英國或英國海外護照,我不單是沒有英國護照,而且我還是中國人,尤德爵士為此還要親自向英國政府解釋,最後接納我出任行政局議員。


二、1989年民運後,香港移民潮很嚴重,鄧蓮如和我到英國為香港人爭取了5萬個家庭、約25萬香港人可以取得英國護照,以安定民心,這當然不包括我自己在內。


香港已過渡了差不多16年,吳老先生還在重提舊調,以「港英餘孽」來形容以前香港的官和政治人物。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經驗,自從回歸之後,再沒有任何英國政府或領事館跟我聯絡。今天,吳老先生還在辱罵港英餘孽第二梯隊,自由黨的田北俊、周梁淑怡等,實在對自由黨不但不公平,而我知道不是事實,妄想之餘也令人費解。倘若中央政府認同吳老的說法,相信也不會再任命他們當政協委員。田北俊行事為人一向直率。陳方安生也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人物,她和我同年出生,她一心為香港人服務,現在為民主出力,我是十分尊重和支持她的。當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推行問責制時,陳太不同意而離開了特區政府,今天的問責制是不湯不水,證明她是對的。


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真的是我們香港的核心價值,我們不要假民主,一定要保障一切自由,包括新聞自由,誰人破壞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才是千古罪人,希望我一向尊重的吳老深切反思!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