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主打經典地中海菜的Enomod進駐中環蘇豪區,菜式集多國之大成,並以清新、少油為主。有別於一般地中海餐廳,Enomod用上30年代的美國做背景,室內外散發出當時獨有的氛圍。老闆Ermanno Lelli更把當時盛行的social dining concept注入餐廳,希望藉聚餐聯繫人與人的關係。
甫踏進餐廳,即如時空錯亂,回到30年代的美國。仿古的銅管及紅磚牆由天花板延至每一角落,懷舊家具、器皿、玻璃瓶放滿一室,還有標誌着該年代的煤氣燈、橡木酒桶、100年歷史的秤磅、手動切肉機和金色咖啡機,而牆上則掛滿老電影海報。Ermanno刻意讓客人重返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我認為人們進餐時,不能只着重食物質素,用膳環境也極其重要,足以影響自身對食物的評價。我使用銅管佈置餐廳,它由門口,延伸至用餐區,以至洗手間,寓意無分國籍,也能用食物聯繫一起。」
所謂的social dining concept,Ermanno表示,三十年代,有很多沿地中海一帶居住的歐洲人、中東人、非洲人,移民至美國的大城市,像紐約。每到晚上,這些新移民便會相約同鄉走到鄰近的酒吧或餐館相聚,以解鄉愁。他們習慣一邊喝酒、享受美食,同時與親友分享生活逸事,透過美食與親友聯繫,這就是social dining concept。
多款特色自家醃物
Ermanno選擇以傳統的地中海菜來維繫鄉情,他指出地中海菜是由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融合一起,帶南意大利、南法國、南西班牙、希臘、波蘭、中東北部等地影子,結合各國烹調手法,而「新鮮、原味、少油」就是其特色,而且多以地道香草及橄欖油入饌。當中的醃漬菜是其標誌菜式,「由於當時冷藏設備簡陋,雪櫃還未盛行,當地居民會以『醃』的方式為食物保鮮」。
Ermanno特別在店內設置專放醃菜的Grocery Area,放上十多款醃漬物,包括各類蔬菜、魚類、熏肉、芝士等,不同食材配合不同國家的醃法製作,全屬自家製。每款醃物平均醃製一天至一星期不等,而醃漬區以半自助形式運作,歡迎客人堂食或外賣。大部分醃漬菜都用上當地新鮮菜蔬,再用橄欖油及醋直接醃製,部分為西班牙式醃法,有些則以希臘或別國醃法,如zucchini escabeche,用上西班牙式醃法,先把意大利青瓜炸至金黃,加入青橄欖、紅酒醋,然後放入橄欖油中醃至少1天。另外,三色椒及茄子醃物,則直接把食材、香草碎、白酒醋、橄欖放入橄欖油中醃製。
除了醃漬小吃外,一些沙律菜式也用上醃物,其中吞拿魚沙律,就是把吞拿魚用橄欖油醃至少一星期,讓油分充分滲透其中,做出30年代美國流行的油浸吞拿魚風味。油浸後的魚肉白裏透紅,口感軟腍,滲出陣陣橄欖清香,再伴以新鮮法國豆、意式番茄、洋葱、美國薯仔、烚蛋及地道香草,做出既清新又醒胃的地中海風味沙律。
橙味炸蝦 外脆內軟
Ermanno說地中海菜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一點不複雜,他只用最適當的烹調手法把食材真正鮮味呈現。「你吃到蝦肉帶點橙味,不要以為我用針筒或其他高科技烹調技術,將橙汁注入蝦肉。事實上,我只是在蝦背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