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香港仔成長的香港仔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28日 22:35
2013年04月28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你沒把我當行道樹;你想知道我的來歷。這是多麼令人驚異的事啊!」


龍應台在兒子提出想要知道自己的事時,受寵若驚。


比飛力普年長兩年的阿盈,這天相邀父親到他充滿回憶的香港仔走一趟時,方世伯大概同樣意想不到。


重返破落殘舊的十五間,踏上天台,方世伯高興不已,對女兒說,這裏就是爸爸童年的遊樂場。


父女載笑載言,彷彿看到方世伯當年在天台踢波放紙鳶。


縱然片段是零碎的,縱然今天的方世伯添了華髮長了肚腩,「但是從濃墨淡染和放手凌空之間,聰慧如她,或許能夠感覺到一點點那個時代的蒙住的心跳」。


雖然一直住在對岸的鴨脷洲,阿盈少踏足香港仔。有爸爸帶路,最好。


方世伯在香港仔大道三十號地下住了十五年,遷來時只有兩歲。他的父親、阿盈的祖父,本來在西營盤替人做漁具店的跑腿,即是在街上兜客,後來才在香港仔大道找到舖位,做起漁具生意來,便舉家住在舖後。今天的香港仔大道,到處高樓,不少當年的舊樓已拆卸重建,方世伯的舊居、三層高的唐樓,算是碩果僅存。


天台踢波山窿吃魚蛋粉

自阿盈出生,香港仔大道已經是一條高速公路。方世伯說,當年他仍住在這裏時,大道仍是一個海。五六十年代的小孩,沒有機械人遊戲機,在街上蹓躂,到天台踢波,已夠擁有一個充滿回憶的童年。家門外不遠處就是海,所以街童們也愛在夏天跳進水中,「不過近岸邊,又有很多船泊岸,其實好污糟」,「無錢買泳褲,求其著條底褲就跳落去……」阿盈想像父親當年無知的模樣,禁不住大笑,「好得意呀!」


方世伯把過去熟悉的生活解釋一遍——舊居左邊是舊海事辦公室,「登記呀,發牌呀,都要在這裏做」。右邊一直走,有排滿街症的診所,診所後是當年已坐無虛席的山窿謝記魚蛋粉,「魚蛋兩毫子、雲吞三毫子、兩樣一齊就五毫子」。還有居高臨下風涼水冷的舊警署、小郵局和可以踏單車玩康樂棋的香港仔舊大街。


所以,這天的旅程還得花不少想像力。從眼前陌生的大馬路車水馬龍,阿盈嘗試窺探父親童年的足迹。「舊居樓上是什麼?」「住人的!」;「我們踢完波,就捱在這裏傾偈……」阿盈靠着牆邊模仿,「這樣嗎?」「就是這樣。」


方世伯說起舊時,有時幽默自嘲,有時又露出得戚的笑容;他笑說自己小時頑劣不已,不過現在的方世伯已當起慈父來,阿盈攀高蹲地,總伸手小心挽着女孩。最後,方世伯領路來到幾條街外的石排灣街,阿盈祖父的漁具店,有一段時期在這裏開了分店。不過,方世伯說他父親作為老闆卻常往外跑,沒好好管理店舖,四十年前就結業了。而店旁同樣賣漁具的,卻一直生存現在。方世伯對女兒突然語重心長起來,「這個故事教訓我們,想做好一件事,就要凡事親力親為」。


文 陳嘉文

圖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