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少女都識愁滋味。同一屋簷下,半年間有兩姊妹先後患抑鬱,先病發的妹妹因不適應升中生活,險跳樓輕生;成績優異的姊姊則於半年後因讀書壓力患病,以為自己周身病,家人花數萬元四出求醫,又一度不吃飯、不洗澡,體重暴跌10公斤,甚至相信自己「比患上癌症更慘」。面對兩姊妹同時病發,其母親要辭職全天候貼身照顧。
過去一年,約6000名18歲以下人士向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求診,至於同患抑鬱的兩姊妹則於2011年病發。當年3月,當時11歲的妹妹Yi,因升中半年仍未習慣中學生活,經常飲泣,有一天她走上學校天台企圖跳樓,幸最終放棄,並回家告知姊姊。母親阿嫻馬上帶女兒到那打素醫院求醫,Yi確診為抑鬱。可喜的是Yi本來性格樂天,較易與心理學家及醫生談感受,康復之路未見太大障礙。
妹未適應升中 校內企跳
不幸的是,性格內向的17歲姊姊Ann,成績雖優異,卻受不了讀書壓力而患上抑鬱症。阿嫻指大女兒突然覺得自己「周身病痛」,認為自己有牙痛、肚痛等,不斷要求母親帶她求醫,結果花了數萬元四出求醫,卻無發現她身體有問題。
自此,Ann深信自己的痛楚無法醫治,自覺「比患上癌症更慘」,開始不吃、不洗澡,體重從本來的48公斤跌至38公斤(83.6磅),曾經自殘。阿嫻於是帶大女兒向正診治小女兒的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精神科副顧問醫生巫綺文求醫。
同時病發 母辭職也難照料
兩姊妹一度有3個月同時病發,阿嫻指她們「一齊爆發」,例如會突然離家,無助的阿嫻多次報警求助。為保女兒安全,她辭職照料,縱有胞妹協助,但「24小時不眠仍無法應付」。
巫綺文稱,阿嫻無條件信任大女兒帶她四處求醫,得到女兒的信任,令她願意接受精神科治療,經過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等,兩姊妹已漸漸康復,妹妹已不再用藥,姊姊仍要覆診及服藥,情况穩定。
為照顧18歲以下有抑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那打素醫院去年9月成立服務中心「怡情軒」,提供包括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等的全人治療服務,並宣傳預防及識別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信息。那打素兒童精神科及「怡情軒」去年4月至今年3月31日,共有6000人向兒童精神科醫生求診,另有6000人尋求臨牀心理、言語治療等專職治療。
未成年求助精神科趨升
醫管局曾向傳媒提供數據,2005年的18歲以下人士向精神科求診達3.1萬人次,較01年升三成半。本報上周向醫管局查詢同類數據,但該局回應無此分類。
2008年本港一項調查發現,12至18歲年齡組別中,約1.3%確診患上抑鬱症。去年9月亦有調查發現,44%的人出現抑鬱徵狀,16%人的徵狀更達中度或嚴重。
過去一年,約6000名18歲以下人士向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求診,至於同患抑鬱的兩姊妹則於2011年病發。當年3月,當時11歲的妹妹Yi,因升中半年仍未習慣中學生活,經常飲泣,有一天她走上學校天台企圖跳樓,幸最終放棄,並回家告知姊姊。母親阿嫻馬上帶女兒到那打素醫院求醫,Yi確診為抑鬱。可喜的是Yi本來性格樂天,較易與心理學家及醫生談感受,康復之路未見太大障礙。
妹未適應升中 校內企跳
不幸的是,性格內向的17歲姊姊Ann,成績雖優異,卻受不了讀書壓力而患上抑鬱症。阿嫻指大女兒突然覺得自己「周身病痛」,認為自己有牙痛、肚痛等,不斷要求母親帶她求醫,結果花了數萬元四出求醫,卻無發現她身體有問題。
自此,Ann深信自己的痛楚無法醫治,自覺「比患上癌症更慘」,開始不吃、不洗澡,體重從本來的48公斤跌至38公斤(83.6磅),曾經自殘。阿嫻於是帶大女兒向正診治小女兒的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精神科副顧問醫生巫綺文求醫。
同時病發 母辭職也難照料
兩姊妹一度有3個月同時病發,阿嫻指她們「一齊爆發」,例如會突然離家,無助的阿嫻多次報警求助。為保女兒安全,她辭職照料,縱有胞妹協助,但「24小時不眠仍無法應付」。
巫綺文稱,阿嫻無條件信任大女兒帶她四處求醫,得到女兒的信任,令她願意接受精神科治療,經過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等,兩姊妹已漸漸康復,妹妹已不再用藥,姊姊仍要覆診及服藥,情况穩定。
為照顧18歲以下有抑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那打素醫院去年9月成立服務中心「怡情軒」,提供包括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等的全人治療服務,並宣傳預防及識別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信息。那打素兒童精神科及「怡情軒」去年4月至今年3月31日,共有6000人向兒童精神科醫生求診,另有6000人尋求臨牀心理、言語治療等專職治療。
未成年求助精神科趨升
醫管局曾向傳媒提供數據,2005年的18歲以下人士向精神科求診達3.1萬人次,較01年升三成半。本報上周向醫管局查詢同類數據,但該局回應無此分類。
2008年本港一項調查發現,12至18歲年齡組別中,約1.3%確診患上抑鬱症。去年9月亦有調查發現,44%的人出現抑鬱徵狀,16%人的徵狀更達中度或嚴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