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女同郵﹕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01日 06:35
2013年05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穎﹕

老爸14、15歲讀中三、中四的那些年,已是接近四十年前的事,記憶非常模糊。我讀男校,每天放學後,都和同學踢西瓜波——紅白相間的塑膠足球。操場旁邊是學校的教堂,鑲滿特色別致的彩色玻璃,相當貴重,曾經有腳法了得的同學,用威力強大的皮球打爛了好幾塊教堂玻璃,自此以後,就嚴禁在操場踢皮球,要踢,只能踢膠波。


人人皆有其位

老爸的初中年代,無憂無慮,同學家庭背景差距不大,無分彼此,打成一片。當然有成績出色科科一百分的同學;有超高藝術天分唱歌結他樣樣精;也有語言天才,懂得多種外語;有口才了得的辯論常勝將軍;也有領導才能出眾的天生領袖……各擅勝場,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老爸當年瘦弱矮小,不夠力氣,跑起來也不夠快,足球當然踢得不好,音樂、語言天分欠奉,辯才相當普通,也沒有什麼領導才能,成績只屬中下。在老師和同學眼中,除了比較多言反叛和不聽話引起注意外,一點都不出眾,說白點,中學時期,老爸是一個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普通年輕人。


穎,如果你問我,當時感覺怎麼樣呢?有沒有因此而不開心?有沒有覺得苦惱?老爸很努力回想,都無法記起什麼。男孩子可能就是這樣,傻頭傻腦,很快就過去,跟同學踢膠波,出一身臭汗,什麼煩惱都忘得一乾二淨。


女孩子當然有所不同,比較敏感,比較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為什麼我結他彈得不好?又缺乏音樂天分?球又打得不怎麼樣,總是不被重視?群體活動又表現得不夠出色。家姐又好像做什麼都做得不錯的,難免有壓力吧。


性格使然 當副手更自在

穎,無論在學校、社會,甚至家庭,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角色。老爸和媽咪,在大學也熱中學生會、學生報的工作。但我們都只當副手,擔任輔助的角色,從沒做過領頭人。


我們做副手,可能跟能力有關,覺得這個角色比較勝任,更大的可能,是性格,認為執行比決策,更適合自己,感到更自在,自然而然地做了這樣的選擇。


好比球隊,有人做前鋒,有人當後衛,因為球技或其他原因,可能一時入不了正選,當然不是味兒,但這是否表示,自己在球隊裏一點重要性都沒有?這也未必,例如訓練時可以擔當某些角色,可發揮提高士氣作用。可以做什麼,視乎當時的需要,也要看你有多投入和多努力。


還在探索期的年輕人,希望盡快確定在成長期中的角色和位置。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一時找不到,不要緊,慢慢來,別心急,時間還多着呢,沒有什麼大不了。今天在這裏找不到自己的角色,耐心一點,說不定明天換個位置,角色就會出現。


老爸

………………………………………………………………………………

Dad﹕

我最近就是正正在煩惱這個問題啊,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是這樣想的﹕我並不是要求所有方面都表現出色,但是,但是有一方面,就只是一方面比別人卓越,難道這要求很高嗎?(天啊,這麼私人的胡思亂想我真的要說出來嗎?)為何我學的東西有很多,可是都做得不太好?

從正面來看,我看到的往往是結果。看到別人射球狠而準,就覺得為什麼大家的年齡差不遠,怎麼我就沒天分?我也有認真練習,怎麼我就不及他?可是忽略了別人一直以來的努力,我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了,可是不知其實其他人比自己花了更多的時間練習。有沒有天分不可以是借口,多少耳熟聞詳的名句告訴我們,其實努力可以補夠一切天分上的不足。


成長很煩呢!

Wing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