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喪失39條寶貴生命的南丫海難,致命主因之一是「南丫四號」漏裝了水密門,導致船的「水密艙」中門大開,船迅速入水下沉;而本報偵查發現,原來在2000年3月,海事處測量船「水文一號」同樣是因為水密艙出事而沉沒,處方其後「自己查自己」,調查報告一直沒有公開,足足隱沒了13年。該報告清楚建議,海事處應檢查類似船舶的水密艙有沒有問題,教人質疑一場驚天海難,是否本可避免。
本報早前從市民檢舉中,取得一份「水文一號」沉沒調查報告副本;然而,記者翻查海事處網站上的「海事意外調查名單」,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水文一號沉沒的紀錄或公布,而該網站註明,上載自1999年起的香港海事意外調查報告。
海事處初稱沒紀錄 後認曾沉船
本報上周向海事處查詢,有否本地船舶(包括政府船舶)曾因水密船艙導致船沉沒。海事處在上周五回覆稱﹕「本處沒有本地船隻因有關情况而沉沒的紀錄。」至前日,本報點名查詢水文一號沉沒事故,處方終於承認水文一號曾在修理期間沉沒,但該處無解釋此宗沉船的調查報告為何一直沒有公開,也沒有解釋「海事意外調查名單」中為何偏偏少了這宗意外。
根據沉沒調查報告,1996年起服役的水文一號,載有昂貴測量器材,執行測量海底地形、收集水深數據等官方任務。2000年3月10日,水文一號停泊在昂船洲政府船塢,兩名外判維修商工人進入船艙維修,其間不慎把海水由喉管引入船艙,兩人並無察覺便離開。直至翌日凌晨約5時,海事處人員始發現水文一號沉沒,僅露出船頭部分。
水密艙壁穿洞 兩艙入水
報告揭露,船艙水密艙壁原來遭鑽穿了兩個洞,讓電線和燃料管穿過艙壁,結果令本應是「水密」的艙漏水,海水從洞口湧進相鄰的水密艙,結果令水文一號4個水密艙中,共有兩個艙入水,最終沉沒。報告又稱,若水密艙沒有穿洞,水文一號便不會沉沒。而這報告的簽發日期為2000年4月7日,當中清楚建議海事處應徹查其他類似船舶的水密艙壁有沒有問題。
政府前日公布的南丫海難調查報告,指出南丫四號在兩分鐘內迅速下沉,關鍵在於船沒有依據圖則安裝水密門,結果撞船後,不同水密艙連環入水而令船沉沒,此正正與水文一號沉沒的「死因」甚為相似。
服役僅7年 另一船改裝用同名
水文一號的調查報告,13年前是由海事處「自己查自己」後撰寫。報告不單沒有對外公開,沉沒成因也只歸咎於維修商失誤和水密艙穿洞漏水等「近因」,始終沒有交代沉沒的「遠因」,例如,為何海事處連自己的官船,都不能及早檢查出穿洞漏水等問題。
有接近海事處人士表示,水文一號沉沒後損毁嚴重,但在當年沒有即時報銷,反而,海事處將船打撈起來,再斥資最少數以十萬元維修,勉強多用約兩年,直至2003年,始由另一艘巡邏船改裝成的測量船所取代,新船名字同為「水文一號」。
沉沒過的舊版水文一號其實早已元氣大傷,前後只服役約7年便退役;相反,新版水文一號早於1995年建成,服役至今共18年,海事處最近才計劃更換此船。
「反映檢驗積弊已久」 議員立會跟進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范國威批評,上述官船沉沒事件,反映海事處檢驗制度積弊已久。水文一號與南丫四號失誤性質類似,同是水密艙失去應有功能,他狠批海事處警覺性低,結果要用南丫海難中的人命做代價。他稱,政府船沉沒屬嚴重事故,理應對外公布。他表示會在立法會跟進,水文一號事故後,究竟該處做了什麼改善和跟進工作。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本報早前從市民檢舉中,取得一份「水文一號」沉沒調查報告副本;然而,記者翻查海事處網站上的「海事意外調查名單」,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水文一號沉沒的紀錄或公布,而該網站註明,上載自1999年起的香港海事意外調查報告。
海事處初稱沒紀錄 後認曾沉船
本報上周向海事處查詢,有否本地船舶(包括政府船舶)曾因水密船艙導致船沉沒。海事處在上周五回覆稱﹕「本處沒有本地船隻因有關情况而沉沒的紀錄。」至前日,本報點名查詢水文一號沉沒事故,處方終於承認水文一號曾在修理期間沉沒,但該處無解釋此宗沉船的調查報告為何一直沒有公開,也沒有解釋「海事意外調查名單」中為何偏偏少了這宗意外。
根據沉沒調查報告,1996年起服役的水文一號,載有昂貴測量器材,執行測量海底地形、收集水深數據等官方任務。2000年3月10日,水文一號停泊在昂船洲政府船塢,兩名外判維修商工人進入船艙維修,其間不慎把海水由喉管引入船艙,兩人並無察覺便離開。直至翌日凌晨約5時,海事處人員始發現水文一號沉沒,僅露出船頭部分。
水密艙壁穿洞 兩艙入水
報告揭露,船艙水密艙壁原來遭鑽穿了兩個洞,讓電線和燃料管穿過艙壁,結果令本應是「水密」的艙漏水,海水從洞口湧進相鄰的水密艙,結果令水文一號4個水密艙中,共有兩個艙入水,最終沉沒。報告又稱,若水密艙沒有穿洞,水文一號便不會沉沒。而這報告的簽發日期為2000年4月7日,當中清楚建議海事處應徹查其他類似船舶的水密艙壁有沒有問題。
政府前日公布的南丫海難調查報告,指出南丫四號在兩分鐘內迅速下沉,關鍵在於船沒有依據圖則安裝水密門,結果撞船後,不同水密艙連環入水而令船沉沒,此正正與水文一號沉沒的「死因」甚為相似。
服役僅7年 另一船改裝用同名
水文一號的調查報告,13年前是由海事處「自己查自己」後撰寫。報告不單沒有對外公開,沉沒成因也只歸咎於維修商失誤和水密艙穿洞漏水等「近因」,始終沒有交代沉沒的「遠因」,例如,為何海事處連自己的官船,都不能及早檢查出穿洞漏水等問題。
有接近海事處人士表示,水文一號沉沒後損毁嚴重,但在當年沒有即時報銷,反而,海事處將船打撈起來,再斥資最少數以十萬元維修,勉強多用約兩年,直至2003年,始由另一艘巡邏船改裝成的測量船所取代,新船名字同為「水文一號」。
沉沒過的舊版水文一號其實早已元氣大傷,前後只服役約7年便退役;相反,新版水文一號早於1995年建成,服役至今共18年,海事處最近才計劃更換此船。
「反映檢驗積弊已久」 議員立會跟進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范國威批評,上述官船沉沒事件,反映海事處檢驗制度積弊已久。水文一號與南丫四號失誤性質類似,同是水密艙失去應有功能,他狠批海事處警覺性低,結果要用南丫海難中的人命做代價。他稱,政府船沉沒屬嚴重事故,理應對外公布。他表示會在立法會跟進,水文一號事故後,究竟該處做了什麼改善和跟進工作。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