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定基﹕H7N9禽流感與野鳥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02日 06:35
2013年05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禽流感再次在香港及內地引起極大關注,內地出現確診人類感染甲型流感H7N9的個案,香港政府早前高調宣稱H7N9傳播與候鳥「有關」,有家禽批發商商會亦擔心候鳥會將病毒帶至華南地區。人命關天,加上面對內地確診病例數目的上升,社會大眾對本港或爆發家禽或人類感染H7N9的關切是可以理解的,而候鳥首當其衝被指為禽流感疫情散播的元兇。


回顧過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曾經對香港的公共醫療及衛生系統構成重大風險,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禽流感病毒H5N1於1997年在香港首次感染人類,並可能由病者傳給其他人,當時有18人染病及6人死亡。它在2003和2004年再次大範圍出現,在2003年2月香港發現兩宗從外地感染個案,其中一人死亡。現時,這一禽流感病毒已經從亞洲傳播到歐洲和非洲,並在某些國家的禽類中根深柢固,導致數百萬禽類感染,數百人類感染病例和死亡。禽類群體中的疫情亦嚴重影響到受感染國家的生計、經濟和國際貿易。米埔自然保護區在2004年至2010年間,曾因為在香港境內(主要在保護區以外)發現帶有H5N1的鳥屍而7次被要求關閉。


直接從野鳥候鳥感染 機率極低

一直以來,大量科學證據顯示人類飼養家禽的場地、運輸的方式及批發市場的管理等為禽流感病毒轉變成高毒性及廣泛傳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人類感染禽流感與直接接觸染病的家禽或其糞便有很大關係。而街市不潔的環境、家禽市場過於接近民居、容許在市場直接屠宰家禽等亦會增加人類感染禽流感的風險。


相反,人類直接從野鳥或候鳥感染禽流感的機率極低,人類直接接觸染病的野鳥而感染禽流感的個案極少(註1),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亦指出:「野鳥在傳播禽流感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機會相當低。有關疾病的傳播或廣泛感染情况都在大量家禽中出現,並通常受生產及銷售的方法影響。」(註2)


目前,對於內地H7N9禽流感的病毒來源與基因排序仍在追蹤及研究當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野生生物專家小組會(Wild Life Health Specialist Group,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在4月10日的公告中指出是次H7N9病毒在人類飼養家禽(包括雞、鴨和鴿)中找到,未有發現野鳥攜帶H7N9病毒,持續出現的感染個案很可能與近年區內家禽飼養活動日漸頻繁有關(註3)。


要理性分析 不宜早下結論

事實上,和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野鳥十分機警,在人類接近時便會受驚飛走,鮮有機會直接與人類身體接觸。自2003年至目前為止,超過4.5萬個在米埔取得的野鳥樣本已送交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測,但從未發現這些樣本對禽流感病毒(包括H7N9)呈陽性反應。至於時間上,春季候鳥遷移的方向是南方朝北方,所以在未來數月候鳥從疫區攜帶H7N9病毒到香港的可能性偏低。


因此,在謹慎應對禽流感風險之餘,亦要理性分析,不宜早下結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錯配對策。現時,眾多國內外醫學和科研單位正對這剛出現的疾病進行追蹤和研究,相信不久便會有更多科學證據讓政府和醫療人員作出合適應對。只要留意個人衛生,目前到香港郊外旅遊、觀鳥等的活動仍然十分安全。


註﹕

1. 2006年3月在阿塞拜疆數名青少年在採摘天鵝羽毛時懷疑接觸死去野鳥而感染禽流感

2.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http://www.fao.org/avianflu/en/qanda.html#C

3.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http://www.iucn-whsg.org/H7N9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中心經理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