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貧窮問題,不能只談扶貧而逃避貧窮兩極化,否則一切扶貧努力只會是徒然的。
回歸前,當社會開始有聲音提出要訂定貧窮線的時候,時任財政司的曾蔭權以不屑的態度作出回應,表示貧困在香港不是一個迫切要關注的問題,「扶貧政策」四字更從來沒有在政府的文件出現。差不多20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忽然醒覺,起步去制定貧窮線;毫無疑問,我們已失卻了最好的機會,現在就算有貧窮線,對紓解貧困已起不了什麼的作用。
50年前的1元
先讓我們從附表的一堆簡單數字認識當前的問題。簡單的數字說明了什麼?
試想,當你50年前有1元,放在銀行收取1%的年息,直到今天只會變成1.6446元;但同樣1元,如果每年確保有30%的回報,今天就變成497,929.2元了!對中產階級而言,縱使他們通過種種方法,讓個人所得的增長保持在10%,50年過去就是117.39元。相對於是1.6446元,當然117倍已很不錯;只是有人的資產已增值了50萬倍了!或許你會說不至於這麼懸殊,但我會說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持這懸殊的結果,但高、中、低階層資產增長的巨大差距是肯定的。
30、50年後個人資產有多少,明顯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每年資產增值速度;一是資產的數量。富人通過合併、壟斷產業、社會關係及金融工具的運用,把資產增值有更穩定的增長速度。增長速度愈快,資產的規模就增長愈大。當資產規模已經很大,就算增長速度減慢,整體資產只會持續大規模擴大。反過來,大多基層市民既無資產,又無可能有回報保證的工具,那財富的差距只會更懸殊。這是數學的事實,也是社會的現實。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平穩發展,如果我們以此作為起步點,那經過20年的發展,90年代的貧與富差距雖然開始明顯,但不至於造成社會階層間的張力,大家仍然相信憑個人的努力,生活必定可以好起來。所以,縱使當時社會上已經有聲音要求制定貧窮線和設立老人養老金,但卻得不到回響。
貧富差距已經失控
可是,經過超過40年的發展,貧富的差距已經失控:一般市民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艱辛生活為保飯碗,四大富豪卻成功進入世界百大富豪榜,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之時,資產值更上一層樓,躋身富豪榜前列。運用上述數字再推斷:只是一年之差,50萬倍在第51年就已經是65萬,而最低一組卻還要「20年」才能跳出「2」倍這個「魔咒」!
扶貧委員會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訂定貧窮線,意義上就算真的是為貧窮封底,為「可容忍的生活」訂標準,可是,當貧富距離與日俱增,只有「封底」的政策而沒有「封頂」的制度,扶貧就只有「濟貧」的意義,而完全沒有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這對緩和階級矛盾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而且,當貧富差距急速增加之時,入息中位數一半這條相對貧窮線,還可以有什麼意義呢?
今次碼頭工人罷工,正好反映一群在薪資本屬中等的勞工,企業為保資產回報穩定,卻以遏抑工人勞動回報增長作為手段。這樣下去,貧富懸殊不是會比上述數字更嚇人嗎?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回歸前,當社會開始有聲音提出要訂定貧窮線的時候,時任財政司的曾蔭權以不屑的態度作出回應,表示貧困在香港不是一個迫切要關注的問題,「扶貧政策」四字更從來沒有在政府的文件出現。差不多20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忽然醒覺,起步去制定貧窮線;毫無疑問,我們已失卻了最好的機會,現在就算有貧窮線,對紓解貧困已起不了什麼的作用。
50年前的1元
先讓我們從附表的一堆簡單數字認識當前的問題。簡單的數字說明了什麼?
試想,當你50年前有1元,放在銀行收取1%的年息,直到今天只會變成1.6446元;但同樣1元,如果每年確保有30%的回報,今天就變成497,929.2元了!對中產階級而言,縱使他們通過種種方法,讓個人所得的增長保持在10%,50年過去就是117.39元。相對於是1.6446元,當然117倍已很不錯;只是有人的資產已增值了50萬倍了!或許你會說不至於這麼懸殊,但我會說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持這懸殊的結果,但高、中、低階層資產增長的巨大差距是肯定的。
30、50年後個人資產有多少,明顯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每年資產增值速度;一是資產的數量。富人通過合併、壟斷產業、社會關係及金融工具的運用,把資產增值有更穩定的增長速度。增長速度愈快,資產的規模就增長愈大。當資產規模已經很大,就算增長速度減慢,整體資產只會持續大規模擴大。反過來,大多基層市民既無資產,又無可能有回報保證的工具,那財富的差距只會更懸殊。這是數學的事實,也是社會的現實。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平穩發展,如果我們以此作為起步點,那經過20年的發展,90年代的貧與富差距雖然開始明顯,但不至於造成社會階層間的張力,大家仍然相信憑個人的努力,生活必定可以好起來。所以,縱使當時社會上已經有聲音要求制定貧窮線和設立老人養老金,但卻得不到回響。
貧富差距已經失控
可是,經過超過40年的發展,貧富的差距已經失控:一般市民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艱辛生活為保飯碗,四大富豪卻成功進入世界百大富豪榜,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機之時,資產值更上一層樓,躋身富豪榜前列。運用上述數字再推斷:只是一年之差,50萬倍在第51年就已經是65萬,而最低一組卻還要「20年」才能跳出「2」倍這個「魔咒」!
扶貧委員會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訂定貧窮線,意義上就算真的是為貧窮封底,為「可容忍的生活」訂標準,可是,當貧富距離與日俱增,只有「封底」的政策而沒有「封頂」的制度,扶貧就只有「濟貧」的意義,而完全沒有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這對緩和階級矛盾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而且,當貧富差距急速增加之時,入息中位數一半這條相對貧窮線,還可以有什麼意義呢?
今次碼頭工人罷工,正好反映一群在薪資本屬中等的勞工,企業為保資產回報穩定,卻以遏抑工人勞動回報增長作為手段。這樣下去,貧富懸殊不是會比上述數字更嚇人嗎?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