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離島區議員李志峰表示,自2000年棚屋四級大火後,已多次向政府反映區內消防設備不足,但政府只在火警現場增加消防設備,忽略了改善整個大澳區防火安全,他相信今次火勢迅速蔓延,與取水處不足有關,減慢了灌救效率。
專家倡裝乾喉出水口
金科消防顧問技術總監梁錦得指出,大澳棚屋密度高、街道窄,除非重建,否則難以加設現代消防設施,但可考慮安裝「乾喉」,增加灌救效率。他說,早期的木屋及寮屋區多設有「乾喉」及標準出水口,可供消防車的水泵由入水口快速供水到村內各區,省卻拖喉灌救時間。
科大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說,大澳棚屋是由蜑家漁民沿岸而建,缺乏規劃,初期以葵葉及松皮等建屋,物料易燃,後來改以鐵皮搭建,若發生火警,溫度甚高,區內曾多次發生火警,其中以2000年較嚴重。他說,昨日火警地點,與對岸的二涌及三涌,都有歷史最悠久的棚屋,加上密度高,一旦有火警,火勢會迅速蔓延,政府應研究為大澳增加防火設施,加快灌救效率。
專家倡裝乾喉出水口
金科消防顧問技術總監梁錦得指出,大澳棚屋密度高、街道窄,除非重建,否則難以加設現代消防設施,但可考慮安裝「乾喉」,增加灌救效率。他說,早期的木屋及寮屋區多設有「乾喉」及標準出水口,可供消防車的水泵由入水口快速供水到村內各區,省卻拖喉灌救時間。
科大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說,大澳棚屋是由蜑家漁民沿岸而建,缺乏規劃,初期以葵葉及松皮等建屋,物料易燃,後來改以鐵皮搭建,若發生火警,溫度甚高,區內曾多次發生火警,其中以2000年較嚴重。他說,昨日火警地點,與對岸的二涌及三涌,都有歷史最悠久的棚屋,加上密度高,一旦有火警,火勢會迅速蔓延,政府應研究為大澳增加防火設施,加快灌救效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