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呂大樂﹕撥2000萬促進中港學生融合的迷思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0日 06:35
2013年05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港融合是一個大課題,不容易找出答案。可是,在找到答案之前,我們大概也可以憑着常識及生活中的觀察,知道某些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舉例:日前教資會主席表示,將會先撥2000萬元作為經費,以配對形式鼓勵院校亦投入資源,來支持一些由學生主導,促進融合的計劃。提出這種意見的社會人士,相信平日很少在校園走動,所以還以為只要拋出一些經濟誘因,便可以引發學生們放下成見,舉辦活動,加深彼此認識,共創和諧。他們似乎以為學生之間的摩擦、衝突,都會因為搞些活動,彼此更多接觸而自行消解。


這是很典型的香港式的形式主義:空有良好的主觀意願(雖然這並非沒有爭議的),空中樓閣,完全沒有嘗試看清楚事情的性質,便以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坦白說,以本地大專院校對學生服務之重視(很可惜,大部分本地學生與家長都未有看到這一點),若然問題是能夠通過運用經費、資源而可以解決的,那些問題應該早有消失了。今天的情况,並不是本地學生、內地生、國際生因缺乏資源或苦無經費上的支持,無機會通過參與活動而拉近距離,加強交流。在這個問題上,我相信最不缺乏的,是金錢、硬件。再者,建議中的融合計劃本身亦多數會在學生圈子之中產生一些強烈反應。舉例:對那些早已跟外來學生有所交往的同學來說,這項計劃將會是錦上添花,有助他們取得更多資助。這對一些擅長「社會活動」,很有計劃發展個人關係網絡的同學而言,有公費支持,就更加堂而皇之,在已經融合的圈子裏更進一步去搞融合。這既無助於打破隔膜(已經融合的很融合,而不融合的則繼續不融合),而同時只會惹來猜疑,以為有關當局厚此薄彼。


不過,畢竟2000萬不是什麼大數目,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可能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考慮。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撥款是一種姿態,表示教資會已回應了院校國際化策略的效果未如理想的問題。回應的方法、措施本身可以是務虛的;更有實質意義的是當局不單只知道問題的存在,並且有過反應,方便記錄在案,以防日後有人問責。這是龐大複雜組織的常見毛病,多增一個個案,也不會怎樣影響市民生活。


打開重大且具爭議的話題

可是,話又說回來,這項2000萬大元計劃也至少能有一點貢獻:它打開了一個重大而且具爭議的話題,或有利於搞清楚本地大學的未來發展方向。這個話題很簡單,既然談到融合,那便一定要想想:誰是主?誰是客?什麼是主?什麼是客?融合是朝哪個方向發展?做主的,有何角色?做客的,有何期望?……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可以想像,假如日後當局對上述提問有任何回應,相信都走不出這類虛話:其實大家不應執著於主客,主客是互動的,無分彼此;融合也是雙向的,雙方走得更近,加深了解,互相學習。……總之,如無意外,都會是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無論何時何地均可以引用的官式回應。


這是香港獨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處事的方法。某年某月從地球某處(當然,通常是英美,但在教育問題上,可能包括澳紐、加拿大)吸納了國際化、樞紐、教育產業幾個關鍵詞之後,便開始搞形式上的國際化(實際操作上變為非本地化)、樞紐(實際操作上什麼也沒有)、教育產業化(嚴格來說,在大學層面,也沒有什麼驚人新發展)。但經這樣的推動、定向,在具體的情况下,卻是「無人駕駛」、首尾互不呼應,矛盾重重。


將背後的假設期望要求說清楚

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在某份政府文件上,大學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校園文化、氣氛,改善學習環境,提升本地生的質素。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地生沒有需要擔任主人的角色,反之是要向外吸收。而遠地而來的本地生,除了他們主動了解主體社會之外,其實當主人的香港既不提出條件,也不會主動教化那批學生。這跟其他國家發放獎學金,吸引外來人才的做法很不一樣。所以,嚴格來說,作客的外來學生也不知道原來需要融合某個文化。而香港在招收外地學生時,背後亦沒有一套產業、人力資源政策,主要要求成績優異的學生到來,也未有想好如何運用這批人才。現在,不時見到的情况是,優秀的外地生在畢業前,覺到香港對他們愛理不理,感到失望。如此這般,整個系統處於一種「空檔轉動」的狀態:那台汽車外貌可以,表面看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實際它耗用燃油,同時沒有開動。


提出融合,這沒有難度。將背後的假設、期望、要求說清楚,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