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央提出「一省幫一重災縣,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19個經濟發達省市對口援助四川18個重災縣及陝西、甘肅重災區,以不低於1%的財力支援3年,成為災後重建的「中國模式」,但其後問題逐漸浮現。
四川省社科院在一份呈交省政府的報告中指出這種模式的七大問題,首先是各方援建資金來源欠規範,國務院規定資金應從援建省市財政收入中提取1%,但多數省份將社會賑災捐款當成援建款項,部分比例高達50%。
不用撥款用捐款現新貧富不均
其次,各省市間的援建財力不均,導致受援災區產生不平衡,災區出現新貧富不均,引發負面情緒。第三,援建省市要面子、相互比較,鬥建「亮點」工程,鬥速度和投入資金,帶來浪費。
第四,建築材料等物資大都從援建省市運至災區,不僅造價激增,亦無助災區經濟復蘇、帶動就業。第五,災區民眾和政府被邊緣化,對援建項目的實施缺乏監督權。第六,災區地方政府偏好資本密集型項目,不利就業。最後,外界看不見的村道、灌溉系統、飲用水系統等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受到忽視。
不顯眼農村公共設施遭忽視
不過,援建省市亦有苦自己知。災區普遍將各方援助當成難得機遇,求助胃口極大。以廣州為例,當援建組帶着28億資金到汶川時,當地政府卻開出了160億元重建清單,設備設施全要進口貨。最後在雙方妥協下,才能完成重建。
四川省社科院在一份呈交省政府的報告中指出這種模式的七大問題,首先是各方援建資金來源欠規範,國務院規定資金應從援建省市財政收入中提取1%,但多數省份將社會賑災捐款當成援建款項,部分比例高達50%。
不用撥款用捐款現新貧富不均
其次,各省市間的援建財力不均,導致受援災區產生不平衡,災區出現新貧富不均,引發負面情緒。第三,援建省市要面子、相互比較,鬥建「亮點」工程,鬥速度和投入資金,帶來浪費。
第四,建築材料等物資大都從援建省市運至災區,不僅造價激增,亦無助災區經濟復蘇、帶動就業。第五,災區民眾和政府被邊緣化,對援建項目的實施缺乏監督權。第六,災區地方政府偏好資本密集型項目,不利就業。最後,外界看不見的村道、灌溉系統、飲用水系統等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受到忽視。
不顯眼農村公共設施遭忽視
不過,援建省市亦有苦自己知。災區普遍將各方援助當成難得機遇,求助胃口極大。以廣州為例,當援建組帶着28億資金到汶川時,當地政府卻開出了160億元重建清單,設備設施全要進口貨。最後在雙方妥協下,才能完成重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