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要做好「中間人」角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4日 06:35
2013年05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有人認為,當前香港發展經濟是首要任務,正所謂「發展是硬道理」。筆者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又何止香港經濟存在發展問題呢?坦白說,現今內地亦有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問題,若它不能成功提振內需,發展產業提升,增加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提升生產力,其經濟後遺症絕不比香港為少。內地現在有不少規模相當大的企業,但是,「大」不等於競爭力高,很多時候,「大」只是反映了對融資的壟斷性,長遠只會造成資源錯配等問題。


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經濟並不算差,因本身擁有國際化金融中心地位,軟硬措施如完善基建、完備法治、低稅制等;加上有中央政府支持,背靠多達13億人口的內地市場。難怪筆者不少身處紐約及倫敦的投資銀行朋友都「眼紅」香港,在他們眼中,亞洲區才是未來主要的「經濟金礦」。


把握背靠內地優勢 深化「金融市場」

當然,亦有人說,現時香港在「吃老本」,對此筆者認同,但認為這未必完全是壞事,關鍵是本身的「比較優勢」是否仍然存在?思考點在於如何把「金融市場」這塊餅愈做愈大?現時本港債券及商品市場仍屬初步發展階段,若能鞏固本身競爭優勢,再把握「近水樓臺」內地經濟急速發展之利,如繼續做好人民幣國際化離岸市場之角色等,將「金融市場」做得更深更廣。


筆者重申,香港最大競爭優勢是「保持」國際化,而非「變身」內地化,把握內地機遇並非指只做中國人生意,賺中國人的財富;相反香港應透過本身國際網絡與聲譽,做好「中間人」角色,協助中國資金走出去同時,亦要繼續充當環球經濟體系合作的重要橋樑,在國際市場之間「搵錢」才是王道。


縱使面對種種的困難,筆者對於香港未來的經濟和金融發展還是相對樂觀,但前提是把眼光放在國外,希望在西方面對金融亂世之時,把握這個機遇,把紐約、倫敦、新加坡的生意搶過來,為亞太金融力量在全球舞台上的發展出一分力。


黃元山

GNEC投資管理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