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校多溝通 免墮虐兒陷阱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5日 21:35
2013年05月1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張據稱是兩歲男童在學校被膠紙綁手兼跪地的幼稚園老師「告密照」,震撼了不少家長的心靈。如果事件屬實,有指幼童只是犯了搶玩具的錯失,卻受到老師「嚴刑」對待,雖是個別事件,但已引起網上家長熱烈討論﹕「一定要告他虐兒!」


隨着時代進步,學校已不再施行體罰,但賞罰分明仍是必要的。然而當投訴成為現今社會的文化時,不少家長喜歡捕風捉影,把孩子大大小小的損傷,都歸咎於學校的疏忽。校方和家長又如何避免踏進「虐兒」陷阱?


有幼稚園跟家長進行入學面試時,校方對家長會有這樣的提問﹕「若你接孩子放學回家後,發現他身體有損傷,你會如何處理?」據悉,校方最滿意的答案是﹕「會向孩子了解事情,並不會作出投訴。」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事實﹕學校不喜歡事無大小都愛投訴的家長。


投訴前先了解受傷原因

也難怪學校有此顧慮,因為怪獸家長愈來愈多。有超過10年幼稚園老師及課程主任經驗的楊老師便遇過千奇百怪的家長﹕「有家長會因老師沒有為學生穿上外套而投訴;若學生有損傷,投訴更多。學校每班已有兩個老師,但亦不能每一刻盯緊他們。記得有個念K2的學生,每天上學由父或母抱至校門,他走路的機會極少,所以步履不穩,有一次小朋友排隊上洗手間,走路時撞到椅子,嘴角流血,家長知道後,便開始投訴,先是投訴老師,繼而投訴主任,最後投訴至校長。校長給他們書面回覆,但他們仍不滿意,最後家長便投訴到教育局去。其實教育局也沒有什麼可以做,只能叫校方好好安撫家長。」


楊老師指出,若小朋友有明顯傷痕,老師在放學時必定會通知家長,但有時家長會用誤導的方法詢問孩子,「如果家長對學校老師有懷疑,不應直接問小朋友是否老師打你?是否老師罰你?小朋友往往會被家長的提問方法而誤導他的真正答案。家長應該問﹕今天玩得開心嗎?喜歡老師嗎?為何喜歡?為何不喜歡?若看到孩子受傷,要問他給什麼東西弄傷?然後主動向老師了解。我建議家長和學校多點合作,如果家長看到老師們真心關心孩子,投訴也會少一點。」


責罰不可傷害孩子身心

當孩子在校內受傷,若家長認為校方有疏忽照顧兒童、虐兒之嫌,那麼校方如何可以令家長釋懷,繼續讓孩子安心上課?香港幼稚園協會會長、栢基海韻幼稚園校長唐少勳認為加強家校溝通是很重要。校方必須遵照《處理虐待兒童程序指引》,並跟隨校方指引,一旦孩子發生意外、碰傷,應立即通知家長。


唐少勳表示,學校絕不能體罰學生,而有關責罰學生的方法,校方會根據社會福利署《處理虐待兒童程序指引》(2007年修訂版),譬如避免任何說話或行為對兒童造成身體傷害、精神虐待等。她表示如果家長看見孩子身上有傷痕,並懷疑施虐者是學校的老師、員工,校方會按指引處理,進行校內調查及醫療檢驗等。


發生意外即告知家長

孩子未必有清晰的表達能力,可能令家長誤會老師對他施以體罰。唐少勳指這是經常發生的誤會,她舉例說﹕「曾有個孩子上課分心,坐不定並時常望向玩具角,老師按着他的肩膊,好讓他坐下,並將他的面移向前方。孩子回家向家長表示『今日老師打我塊面』、『好大力拍我膊頭』,家長致電查問,並表示孩子因而扭計不上課。校方向在場另一名老師了解,家長卻認定學校包庇自己人,更表示『保留向警方追究的權益』,即時停課並轉校。」


「若孩子在校園內受傷,家長緊張孩子是應該的,但家長需通情達理,理解在家照料孩子時,也有可能發生碰傷等小意外。一旦發生意外,校方會即時致電告知家長,並將記錄了發生意外的日期、地點、情况、在場人士等資料的報告給家長,加強家校的溝通,讓家長安心,避免誤會。」她表示,校方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並定期主動致電家長,加密溝通,有助減少誤會。


文﹕顏燕雯、顏紫燕、梁翠薇

編輯:梁小玲

統籌:陳詠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