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啟智﹕留學獎學金浪費公帑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8日 06:35
2013年05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是政府施政的重要依歸,每一項都該受公眾審視,新推出的留學獎學金計劃就很值得公眾質疑。按財政司長的建議,政府會向獎學金基金注資4億8000萬,產生的利息每年支持20名學生入讀海外著名大學。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必須回港從事一定年期的教學工作回饋社會。此計劃表面上是要投資教育,後面卻是理念混亂邏輯不清,枉費香港社會的公共資源。


首先,為什麼要到海外讀大學?筆者認同政府有責任讓合資格的年輕人都有機會讀大學,但這些資源應先投放到本地大學去。香港的資助大學學位已經20年沒有增加,這是否合適於世界城市和知識型社會的需求?財政司長表示,希望不同背景的同學也有機會入讀海外著名大學,卻沒有進一步說明目的何在。


海外大學的好處?

如果他希望更多學生有機會體驗海外生活開拓視野,大可以把資源投放到本地大學的海外交流計劃當中,定能讓更多學生受惠;如果他擔心僱主特別喜歡海外回來的畢業生,本地畢業生比較吃虧,政府則更應該為本地學府多做推廣,改善本地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說到底,政府必須解釋,要讓這些學生4年時間都在海外,對學生本身和對香港社會到底有什麼好處,而這些好處為何本地學府未能提供。


筆者十分擔憂這個計劃的「崇洋」傾向,因為大學對一個社會不單止有教育新一代的責任,更有研究本土問題和承傳本土知識的使命。如果僅僅是為了生產擁有大學學位證書的年輕人,政府大可以解散香港的所有大專院校,然後向中學畢業生派發贈券,讓他們在海外自行尋找合適的大學就讀,說不定更能節省公帑,香港也會得到更多「長春藤畢業生」。然而任何明白常理的市民都會反對這個建議,因為大學不僅僅是一個讓學生拿學位的地方。


香港已有很多成熟學府

回到晚清年間,中國的高等教育尚在萌芽,社會卻急需新學人才,公費留學是恰當的。但香港已經有很多成熟的高等學府,情况很不一樣。如果某學科在香港已有基礎,再用公帑送學生到海外去就是向本地學者摑一巴掌;如果該學科有很大社會需求,卻未有院校提供相關專業,政府的第一選擇該是鼓勵在本地開辦;只有在本地有一定需求,但又未足以讓院校開設專業,而海外來港的人才又未及應付,這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要以公費留學以補足。


可惜,現時提議的方案在這關鍵問題上卻想含混過關,財政司長和教育局長也說不清這些學生將會就讀什麼專業。目前的其中一個說法,是當局將優先考慮選讀英文及幼兒教育的學生,他們回港之後必須從事教育工作。然而香港已有許多專門研究基礎教育的學系和課程,而教書育人本身又必須嵌入到當地社會文化和教育政策當中,讓本科生到海外學習4年再回港服務,無疑只會事倍功半。


近日有關本年財政預算案的討論,都集中在立法會拉布戰之上。畢竟在香港的畸形政治制度下,政府幾近提出任何奇怪建議都可獲通過,公眾也就對預算案的內容愈來愈沒有興趣,極其量只想知道「派糖」會否惠及自己。然而公眾必須注意,這個明顯未經深思熟慮的留學計劃,似乎源自某親政府政黨。如果政府只是為了讓此黨可以多寫一項「成功爭取」,就要拿四億八千萬去辦一個漏洞處處的留學計劃,這才是對公帑的最大浪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