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東涌還欠什麼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19日 22:35
2013年05月19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車廂中同遊忘記我倆傷口

愉快將焦點停留在玻璃窗的宇宙

月台在飛走東京景致沒有

東涌風景也尚算能獨有

延續每分鐘相廝守

車廂中同遊和這世界揮手

愉快的一對木偶愛到千次日落還未夠

疲倦未會放手哪懼錢財沒有

夢卻尚有」

香港組合Shine的《東涌日和》,不是紅到街知巷聞的流行曲,但那帶着笑來唱的愉快腔調、歌詞裏的風光明媚,單純而快樂,讓我一聽就聽了十年,仍舊喜歡。


很多人前往東涌,活動範圍只在港鐵站和東薈城一帶,逛outlet或轉乘各路大嶼山巴士。從這裏看到的,只有層層新型的高密度住宅,跟別的新市鎮沒兩樣。


要到《東涌日和》裏那個貧窮但美麗的城市邊陲,需由小山背後的逸東邨起行。從地圖可見,東涌新市鎮被一座小山丘分成兩半,港鐵站坐落的東邊有幾個大型私人屋苑、小量公屋和居屋;小山後的東涌西,只有一個逸東邨,不過該邨總共有25座,也佔東涌人口一半。


美麗的「邊疆」

據社聯的最新調查,東涌已超越深水埗,成為全港貧窮戶比率最高的地區;而逸東邨又是東涌裏貧窮戶最集中的地方。新移民、少數族裔、綜援戶比率高,交通不便,社區設施欠缺,商場街市物價偏高,像是齊備了「悲情城市」的各項元素。


Bosco 10年前隨家人搬入逸東邨,笑以「開荒牛」來形容自己,「頭一兩年好似被放逐去邊疆一樣,商場未開,又無巴士站,去邊度都好唔方便,真係唔習慣。後來我慢慢調整心態,就當自己住在外國囉,放假出市區好遠,咪出少啲,喺東涌踩單車,或者留喺家做自己嘢,都好開心」。


鄰近新市鎮發展前的海岸線和村落,逸東邨周邊5分鐘腳程內,已有齊美食、古蹟、鄉村、農田和生態景點;再遠些,往海是寧靜的日落景致,往山則有多條景觀壯麗的遠足徑和溪澗,都是無價又免費的自然享受。東涌河是香港碩果僅存仍保留天然面貌的大型河流,由源頭、河口至東涌灣沿岸水域,孕育多樣的稀有物種,像盧氏小樹蛙、香港瘰螈和北江光唇魚等,更是擁有全港六成蝴蝶品種的觀蝶聖地。


「要行快啲,就落雨喇。」幾分鐘後,我們剛到達有遮蓋的地方,果真下起豆大的雨來,「住東涌一個好明顯嘅收穫就係學識睇天氣,可能因為近海,近大自然,天氣變化好易感覺到」。Bosco搬入東涌之前住過天水圍,相比之下,東涌四周綠樹群山環繞、空間開闊,「現階段係舒服過天水圍,但如果繼續發展,再塞大批人口入來,就唔係呢回事了。最初天水圍只有天耀同天瑞邨時,都好舒服啦」。


東涌是香港最年輕的一個新市鎮,其規劃包含在1990年代啟動的「玫瑰園計劃」裏,作為赤鱲角新機場的支援社區,原定於2011建成以容納32萬人;惟千禧年間人口增長放緩,房屋需求遠低於預期,加上大蠔灣具極生態價值被列入自然保育區,東涌新市鎮只發展了原本計劃中約三分之一的面積,目前人口只有8萬人。


基建填海虎視眈眈

近年多項基建和填海計劃卻在虎視眈眈,計有港珠澳大橋口岸、機場第三跑道、港深機場高鐵、小蠔灣填海發展物流園等,將東涌描繪為跨境基建的橋頭堡,同時又假設這些基建完成後,東涌的經濟實力足以支援22萬人口,所以要在東涌灣填海擴展新市鎮。然而,東涌的貧窮問題成因複雜,目前有機場、博覽館、迪士尼樂園等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東涌居民受聘率卻仍然偏低,就業錯配,令東涌人每天出市區上班、外區人又路遠迢迢入來工作,大家都花掉一大截薪金和時間在交通上,新增基建是否就能解決問題?實在未見政府提出充分理據。可以確定的卻是,大量基建和填海發展,勢將毁掉東涌人僅餘的後花園。Bosco直言,政府的規劃方式和往績未能給人信心,而且現在東涌的社區設施尚未完善,再要大幅擴展人口實在不敢苟同,「政府要解決居住問題,唔止係起一堆樓,有四幅牆,安置咗一批人入去住就算,而應該係連帶包括生活質素、社區空間、各樣設施、就業配套好多考慮的,咁多嘢未有詳細計劃之前,我都係期望佢盡量唔好郁呢個地方啦」。


逸東邨 被遺忘的缺乏

逸東邨25座樓宇高度密集,安置了4萬人,是全港最大型的公屋邨,也是貧窮問題的重災區。與深水埗的長者貧窮有別,逸東邨的特點是兒童多,貧窮戶花在交通和食物的開支比例特別高,領匯旗下的逸東街市,前年在工聯會的「兩餸一湯」指數調查中是全港最貴,比同期最便宜的深水埗北河街貴了兩成。往外區工作的家長因交通時間長,無暇陪伴家人,衍生家庭問題;也有因為交通費貴、欠缺託兒服務等,選擇不工作以照顧小孩。


在東涌發展的頭10年,社區設施都嚴重不足,近年圖書館、體育館、社區會堂雖然相繼落成,卻建在近地鐵站那邊的「富人區」,很明顯逸東居民更需要這些資源,但從逸東邨過去卻要搭接駁巴士花額外車費。


說好的地鐵站?

按東涌於90年代的規劃,逸東邨以西應有一個「東涌西」地鐵站,房署當年就拿着該規劃圖向輪候公屋人士聲稱該處將有地鐵接駁,吸引他們入住逸東邨,不料承諾一直沒兌現。居民現時乘坐38號線往來東涌站,由大嶼山巴士獨市經營,車程約5分鐘,單程車費高達3.1元,雖然班次尚算頻密,畢竟又更轉折,車費貴之外,每天來回港九各區上下班至少要3小時。


最近政府於《鐵路發展策略》第二期諮詢重提興建東涌西站,卻加設誘導性問題﹕「東涌西除了逸東邨一帶外,目前大部分土地採用低密度發展模式。你認為東涌西延線應否配合新市鎮的擴展計劃,以進一步提升該鐵路項目的成本效益? 」彷彿暗示現有的逸東邨人口不足以支持東涌西延線營運,將興建新站與填海擴展新市鎮綑綁考慮。由於早期規劃圖的「東涌西站」位置落在海中央,逸東邨內亦沒有預留空間建站,故不少居民都對東涌西延線存有疑慮,擔心新站即使建了也離逸東邨有段距離,仍舊不便,也可能會連帶在東涌灣填海起樓,奪去逸東邨的山景海景。Bosco就認為,最好38號可以仿效輕鐵接駁巴士,提供免費轉乘,保持班次頻密即可,沒必要擴建新站。


黃龍坑生態寶地

逸東邨西側,是經人工改道的黃龍坑口,紅樹林下蟹仔成群,是居民散步、釣魚、摸蜆的好地方。


昔日黃龍坑、東涌、西涌並為東涌谷內三大水溪,黃龍坑因每逢大雨過後,濁黃的坑流就像一條龍在深壑裏翻騰,直飛東涌灣而得名。黃龍坑沿途崎嶇陡峭,景觀奇麗,甚受資深的溯澗登山者喜愛。然而,下游因新市鎮發展而全面石屎渠化,天然面貌和生態價值大不如前,較常見的只有蝦虎魚和泥鯭仔。


東涌河蝶之天堂

東涌河上游原是「東涌」和「西涌」,於牛凹村東北處匯聚,流入東涌灣,河口有濕地和香港第二大紅樹林,近年面臨發展威脅,環團加緊考察,發現全港240幾種蝴蝶裏,東涌灣一帶就有140種,更陸續發現新的或之前絕迹香港的品種。居民Stephen早前就於䃟頭村附近遇見極罕有的小豹律蛺蝶,但該處並未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環團正積極爭取擴展保育區範圍。


馬灣涌村小店滋味

逸東邨商場街市都是領匯旗下,無啖好食,東薈城食肆更是貴夾唔抵,來東涌行山遊樂,覓食便要到市鎮周邊的村落。近海的馬灣涌村,是昔日東涌墟所在,村口聚集了5、6間食肆,時近周末傍晚,東涌居民和區外遊客絡繹於途,居民Bosco帶我們試了最著名的東昇樓,幸好來得早,幾個廳都訂滿座了;一碟「炭燒燒肉」名不虛傳,皮很脆、層層肥瘦肉均勻相間,也許因為炭火燒烤把油分迫出,連肥肉吃掉都不會有很膩的感覺,超讚!


往山邊走,Bosco也推薦鄰近東涌砲台的下嶺皮村「甘地印度餐廳」。


東涌寨城曾經勇悍

古時大澳是漁鹽之鄉,東涌則盛產水稻和香木,明代已有汛兵駐防;清代東涌一帶遭海盜張保仔盤踞,嘉慶年間才被清廷招安,及後清政府為加強防衛建東涌寨城,置六座大炮,與屯門相對,扼守珠江口岸水道。


原本炮台前方就是海灣,因平整土地建成逸東邨,現時就構成6座大炮對正逸東邨民的奇景。


城牆後方原有幾間軍事用的房舍,戰後先改為警署,後改為東涌公立學校,至2003年停辦後又改作鄉委會和東涌商會的辦事處,也是村民舉辦社區活動的地方。


文 林茵

圖 尹錦恩、東涌居民Stephen Tse提供、林茵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