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長實合作豐樂圍發展與保育項目,近年備受抨擊,有環團指基金會「與敵同眠」,在社交網站呼籲市民停止捐款,令基金會形象受打擊。基金會行政總裁顧志翔雖多番說不會因外界壓力影響決定,但承認「不可以說我們不關心(外界反應)」。綜合多個環團認為,基金會退出豐樂圍項目贏得掌聲,但應斬釘截鐵,日後不應再參與豐樂圍項目。
曾遭環團籲抵制捐款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承認,曾於社交網站呼籲抵制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停止捐款,認為基金會退出計劃贏得掌聲,日後不應再參與同一項目,因為豐樂圍極具保育價值,根本不應發展,若基金會再與長實合作,只會成為市民話柄。
團體:宜反思公私營合作模式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曾在網上「分享」抵制基金會,他認為近年傳統環團作為監察者的角色減弱,部分環團傾向與商界或政府合作,定位愈來愈模糊,因此於豐樂圍事件發動一人一信予基金會,呼籲不要與長實合作,結果基金會收到逾千電郵,癱瘓其社交網站。陳解釋,這樣做是為了讓環團知道群眾亦關注事件,不能忽略持份者意見。基金會退出豐樂圍計劃的選擇正確,應趁機反思公私營合作模式是否有缺點,以致多年未有成功個案。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為,豐樂圍位於拉姆薩爾濕地的緩衝區,根本不應發展,認為環團與發展商沒有合作空間。
曾遭環團籲抵制捐款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承認,曾於社交網站呼籲抵制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停止捐款,認為基金會退出計劃贏得掌聲,日後不應再參與同一項目,因為豐樂圍極具保育價值,根本不應發展,若基金會再與長實合作,只會成為市民話柄。
團體:宜反思公私營合作模式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曾在網上「分享」抵制基金會,他認為近年傳統環團作為監察者的角色減弱,部分環團傾向與商界或政府合作,定位愈來愈模糊,因此於豐樂圍事件發動一人一信予基金會,呼籲不要與長實合作,結果基金會收到逾千電郵,癱瘓其社交網站。陳解釋,這樣做是為了讓環團知道群眾亦關注事件,不能忽略持份者意見。基金會退出豐樂圍計劃的選擇正確,應趁機反思公私營合作模式是否有缺點,以致多年未有成功個案。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為,豐樂圍位於拉姆薩爾濕地的緩衝區,根本不應發展,認為環團與發展商沒有合作空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