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個人很少理會旁邊人的看法,認為正確就會繼續做。」過去20多年,在香港接受變性手術的人不超過100個,會做變性手術的醫生更罕有,現時只有律敦治醫院外科主管袁維昌一個。1980年代,他把變性手術視為「挑戰」,手術成功教他滿足不已;今天,變性手術對他已駕輕就熟,最大滿足感反而來自變性病人的「重生」,「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重新投入社會,那份滿足才最持續」,「他們需要更多社會人士的認同,接納他們變性」。
時針回撥到1987年,當時身為政府醫生、主責外科手術的袁維昌,大學畢業已8年,獲政府資助到英國深造半年,抱着「少人讀」、「富挑戰性」的心態,他選讀整形外科,「英國當時已有技術,可利用前臂的皮瓣整形,如頭頸腫瘤切除後,為病人補回皮膚,我當時就想,有關技術應可用在變性手術,做成男性陽具」。
負責港首宗變性手術 步步驚心
碰巧當時袁維昌的瑪麗醫院上司、泌尿科專科醫生黃國基接收了數名變性病人,故在機緣巧合下,袁學師回港不久,便獲委派負責全港首宗女變男的變性手術。袁說,首次動刀「畢生難忘」,至今歷歷在目,「在文獻上是看過如何做,但自己首次克服困難,步步驚心」。他憶述,最困難是要接駁女性尿道與假陽具,由於當時沒案例參考,他要自行考慮如何接駁,血管僅一兩毫米,相當困難,幸有外科教授從旁指導,持續10多小時的手術方順利完成。
自那「第一次」起,袁維昌不知不覺間花了25年,協助近100人完成變性,大都是「男變女」。袁坦言,對病人認識增加,令他更希望協助他們,「平常人難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或很難想像一個人生出來,會認為自己是屬於其他性別」,「他們是有心理障礙,如想穿異性衣服,但穿不到,接觸多了就明白,若你不去協助他們,影響會是一生一世」。
男子拒穿女裝 不獲施手術
然而,基於要對病人負責,袁維昌堅持,病人除要經精神科評估兩年,亦要經他最後「把關」,他才會協助病人變性,「試過有病人希望變為女性,但他不願意穿裙、穿高跟鞋到醫院,結果我認為他暫時不適合做手術」。
袁解釋,變女性後,「他」將來也要適應這樣的生活,「做完手術若他仍要穿男性衣服,這對他是沒意思,若最終變性了,身分證改了,但外貌完全沒改變,入到女廁,其他人會如何想?這些我都希望考慮」。他認為,若病人未有充分準備,變性只會令他們後悔。
施刀25年 多了包容理解
57歲的袁維昌,回顧25年「變性手術」生涯,認為未有接觸過變性病人的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故他過去甚少向別人或家人交代工作,一路上可謂「獨行」,「起初家人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多手術不做,要做這些,但我要做的他們都很難阻止,後來也沒說什麼」,「加上我個人很少理會旁邊人的看法,認為正確我就會繼續做」。
還有兩年便退休,袁醫生雖然未找到接班人,部分醫生仍覺得手術小眾、另類,但他慶幸部分醫護人員與他一同成長,面對變性病人,多了包容和理解,「我曾經好奇問護士,他們見到病人會如何稱呼他們,她們回答我說,『我會先問對方,希望我們如何稱呼他』,其實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明報記者 鄭穎瑩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