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錦星:轉廢為能屬必須設施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21日 12:00
2013年05月21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說,《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內講述任何先進城市,除減廢回收外,轉廢為能以至堆埋都是必須有的設施,特別是在地小人多的地方,或者是先進的城市和經濟體系,轉廢為能的比例愈來愈高,較堆埋的比份更大。

 

   黃錦星今天(5月21日)出席電台節目後向傳媒表示,全世界都不用焚化爐來形容該科技,而是轉廢為能的設施。香港這次的藍圖是基於現在的狀況,建議的比例是增大回收至55%,另外剩餘的部分一半是轉廢為能,另一方面是堆埋。對香港長遠來說,轉廢為能的比例對香港是適當和有好處的。

 

   他說,如何能做到減少四成堆埋的比例需要多方合作,但如果各方面都能配合是可行的。他指出,源頭減廢是重點,但等同其他城市和經濟體系,轉廢為能這設施能大量將廢物壓縮空間,同時產生可再生的都市能源,能有多贏局面。

 

   在源頭減廢方面,其實世界上一些相近的經濟體系,即使有其他經濟誘因和配套,其實也是有限額的,一定要有其他配套才能更有效,所以這藍圖是講述一個較為樂觀,但是一個認為有機會做到的狀況,令大家可以明白各方面為了社會的廢物管理長遠效益,各方面也需要有貢獻。

 

   黃錦星說,廢物按量徵費已交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研究如何由下而上集合社會共識,訂立細節,包括如何徵費、配套,或如何訂定收費標準,希望透過按量徵費,鼓勵回收和減廢。

 

   他指出,香港建築廢料量不少,佔堆填區約25%。雖然現時建築廢料有九成以上進行分類及作為填料,剩餘量佔堆填區的量仍然很大,所以文件亦提出這方面的關注,政府亦加緊與業界商討如何對症下藥,減少建築廢料。

 

   未來10年是香港基建相當蓬勃的時期,當局一方面會檢討建築廢料按量徵費的標準,並會透過與業界商討如何從各方面減少建築廢料的產生,多管齊下,減少建築廢料。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