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梁班子」執政未及一年,管治困局浮現,有人認為特首梁振英要改組政府、行政會議要換血,不過,我們認為:即使有能人志士願意襄助,只要政治體制仍然與現實脫節,就算連特首人選也更換了,情况也不會改善。香港管治困局,並非誰做特首的問題,而是沒有一套名實相副的責任政治,出路是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根本變革,實施政黨政治,建立起責任政治的倫理,香港才有望走出內耗空轉、管治失效和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的困局。
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
同樣面對管治困局
去年特首選舉,梁振英因緣際會,以黑馬姿態擊敗大熱門唐英年,但是梁振英當選,使既得利益集團的盤算落空,他的組班,從揀選政策局長到物色行政會議成員,都遭到一些人抵制,「梁班子」11個月下來,政績乏善足陳,應對事態做法盡多可議之處,良好管治可望不可即,與班底能力有關;此外,被認為梁振英支持者的幾名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相繼爆出醜聞,梁振英是否知人善用,備受質疑。「梁班子」力有不逮,對現况固然要負主要責任,而「梁班子」先天不足,揭示即使同屬建制陣營,只要派系不同,利益組合有異,仍然會出現扯後腿、變相杯葛的情况。這是小圈子選舉利益掛帥而不利於管治的一面。
近日,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創辦的商品交易所出事,他暫停所有公職,由於張震遠與梁振英關係密切,而商交所涉及刑事罪行調查,因此對行政會議、政府和梁振英的威信,已經構成影響。坊間不少意見認為,張震遠和半年前因為賣樓事故已經請假的另一名行會成員林奮強,應該即時離職,而梁振英要調整「梁班子」,更換一些局長和行會成員,重新出發挽回民望,爭取衝破管治困局。政府民望甚低,即使梁振英願意改組政府,對於珍惜羽毛的人,現在會否願意進入這個熱廚房,是一大疑問。設若改組之後,網羅所得仍然只是二三流腳色,也難寄厚望。
梁振英用人左支右絀,與他的個人因素和條件有關,不過,若檢視董建華和曾蔭權的管治,最終都以管治失效收場,說明特首按現在的體制施政,無論誰做特首,結果殊途同歸。
董建華空降統領政府機器,首任5年,政務官公務員系統的陽奉陰違取態,使他吃盡苦頭,2002年第二任時,他實施問責制,這是政府管治架構的重大改動,不過,在經濟持續不景、公民社會冒起、立法會有權無責等因素夾擊下,最終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處理不當,以腳痛為由下台。曾蔭權接任之後,保留問責制形貌,重用政務官系統官員,在他治下,問責制只有其名,並無其實,不過,他領導的政府,後期仍然管治失效,而曾蔭權任期末段被揭發涉嫌貪腐,最後只得焦頭爛額地任滿離去。至於梁振英,執政只有11個月,但是種種負面事態,暫時看不到他有扭轉乾坤的能耐。
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的管治困局,除了各自一些不同條件和所處特定時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他們為首的政治體制,根本未能應對有高度自由、公民社會興起,特別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政治環境。民主派在推動民主、監察政府運作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民主派於整體管治積極作用較多、抑或消極作用較多,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看法。總的而言,民主派是反對派,但是並非西方民主政治的「忠誠反對派」,這與政制的不民主實質有關。
建立責任政治倫理
政治問題迎刃而解
現行政治體制設計,民主派不可能執政,但是他們在議會所享有權力,卻足以阻礙政府施政,建制派批評民主派為反對而反對,現實上是如此,不過,此乃整體權力結構失衡的必然結果。近期,激進派別衝擊立法會,包括意圖以拉布拖垮政府,正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極致表現。董建華和曾蔭權吃足這個苦果,梁振英亦深陷其間,所以,事態清楚說明,香港管治困局,並非換了什麼人做特首就可以解決,即使實施特首真普選,若政治體制依舊,也不可能扭轉局面。
政治體制需要根本變革,首要建立責任政治的倫理。責任政治分兩個層次:
(1)每一名立法會議員都要為其行為負責,若議員的行為乖離了主流社會接受的程度,則可透過選票反映對議員的取捨,現行比例代表制顯然不能產生這種倫理關係,所以,選舉辦法需要修訂。
(2)現行規定特首不能是政黨成員,以本港政治生態,已經不合時宜。設若特首所屬政黨在立法會選舉獲勝,組織政府,包括聯合其他黨派組織政府等,以得到充分授權的姿態執政,就可以改變現在立法會宛如泥漿摔角的局面。政府做得好,下次選舉有望再勝選執政,否則就政黨輪替,這就是責任政治的最高體現,只有由選民話事(誰來組織政府),才會體現出來。
責任政治的載體就是政黨政治,只要實施政黨政治,看似不可能處理的烏煙瘴氣困局,都可以透過選舉解決。2008年之前,台灣陳水扁推動台獨、挑動族群對立、撕裂台灣社會,當時,許多人都為台灣憂慮,但是一場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大勝當選,民進黨慘敗,經此一役,不但解決了陳水扁的問題,連台獨氣燄也壓下來,兩岸對峙緩和,這是民主選舉、政黨輪替之功。政黨政治並非洪水猛獸,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好平台。所以,梁振英的管治困局,並非換什麼人就會改善,而是需要釜底抽薪,全面變革政治體制,才可以為香港重新找到動力。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
同樣面對管治困局
去年特首選舉,梁振英因緣際會,以黑馬姿態擊敗大熱門唐英年,但是梁振英當選,使既得利益集團的盤算落空,他的組班,從揀選政策局長到物色行政會議成員,都遭到一些人抵制,「梁班子」11個月下來,政績乏善足陳,應對事態做法盡多可議之處,良好管治可望不可即,與班底能力有關;此外,被認為梁振英支持者的幾名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相繼爆出醜聞,梁振英是否知人善用,備受質疑。「梁班子」力有不逮,對現况固然要負主要責任,而「梁班子」先天不足,揭示即使同屬建制陣營,只要派系不同,利益組合有異,仍然會出現扯後腿、變相杯葛的情况。這是小圈子選舉利益掛帥而不利於管治的一面。
近日,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創辦的商品交易所出事,他暫停所有公職,由於張震遠與梁振英關係密切,而商交所涉及刑事罪行調查,因此對行政會議、政府和梁振英的威信,已經構成影響。坊間不少意見認為,張震遠和半年前因為賣樓事故已經請假的另一名行會成員林奮強,應該即時離職,而梁振英要調整「梁班子」,更換一些局長和行會成員,重新出發挽回民望,爭取衝破管治困局。政府民望甚低,即使梁振英願意改組政府,對於珍惜羽毛的人,現在會否願意進入這個熱廚房,是一大疑問。設若改組之後,網羅所得仍然只是二三流腳色,也難寄厚望。
梁振英用人左支右絀,與他的個人因素和條件有關,不過,若檢視董建華和曾蔭權的管治,最終都以管治失效收場,說明特首按現在的體制施政,無論誰做特首,結果殊途同歸。
董建華空降統領政府機器,首任5年,政務官公務員系統的陽奉陰違取態,使他吃盡苦頭,2002年第二任時,他實施問責制,這是政府管治架構的重大改動,不過,在經濟持續不景、公民社會冒起、立法會有權無責等因素夾擊下,最終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處理不當,以腳痛為由下台。曾蔭權接任之後,保留問責制形貌,重用政務官系統官員,在他治下,問責制只有其名,並無其實,不過,他領導的政府,後期仍然管治失效,而曾蔭權任期末段被揭發涉嫌貪腐,最後只得焦頭爛額地任滿離去。至於梁振英,執政只有11個月,但是種種負面事態,暫時看不到他有扭轉乾坤的能耐。
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的管治困局,除了各自一些不同條件和所處特定時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他們為首的政治體制,根本未能應對有高度自由、公民社會興起,特別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政治環境。民主派在推動民主、監察政府運作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民主派於整體管治積極作用較多、抑或消極作用較多,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看法。總的而言,民主派是反對派,但是並非西方民主政治的「忠誠反對派」,這與政制的不民主實質有關。
建立責任政治倫理
政治問題迎刃而解
現行政治體制設計,民主派不可能執政,但是他們在議會所享有權力,卻足以阻礙政府施政,建制派批評民主派為反對而反對,現實上是如此,不過,此乃整體權力結構失衡的必然結果。近期,激進派別衝擊立法會,包括意圖以拉布拖垮政府,正是立法會有權無責的極致表現。董建華和曾蔭權吃足這個苦果,梁振英亦深陷其間,所以,事態清楚說明,香港管治困局,並非換了什麼人做特首就可以解決,即使實施特首真普選,若政治體制依舊,也不可能扭轉局面。
政治體制需要根本變革,首要建立責任政治的倫理。責任政治分兩個層次:
(1)每一名立法會議員都要為其行為負責,若議員的行為乖離了主流社會接受的程度,則可透過選票反映對議員的取捨,現行比例代表制顯然不能產生這種倫理關係,所以,選舉辦法需要修訂。
(2)現行規定特首不能是政黨成員,以本港政治生態,已經不合時宜。設若特首所屬政黨在立法會選舉獲勝,組織政府,包括聯合其他黨派組織政府等,以得到充分授權的姿態執政,就可以改變現在立法會宛如泥漿摔角的局面。政府做得好,下次選舉有望再勝選執政,否則就政黨輪替,這就是責任政治的最高體現,只有由選民話事(誰來組織政府),才會體現出來。
責任政治的載體就是政黨政治,只要實施政黨政治,看似不可能處理的烏煙瘴氣困局,都可以透過選舉解決。2008年之前,台灣陳水扁推動台獨、挑動族群對立、撕裂台灣社會,當時,許多人都為台灣憂慮,但是一場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大勝當選,民進黨慘敗,經此一役,不但解決了陳水扁的問題,連台獨氣燄也壓下來,兩岸對峙緩和,這是民主選舉、政黨輪替之功。政黨政治並非洪水猛獸,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好平台。所以,梁振英的管治困局,並非換什麼人就會改善,而是需要釜底抽薪,全面變革政治體制,才可以為香港重新找到動力。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