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安達臣地盤範圍 疑臨時去水失效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23日 06:35
2013年05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前土力工程處長兼工程師學會高級副會長陳健碩接受本報查詢時分析,昨日發生較大規模山泥傾瀉的兩個斜坡,均位於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地盤範圍內,由於該項目正在施工,未有敷設永久去水設施,加上塌泥處位於地勢較低位置,估計暴雨期間工地的臨時去水系統未能及時排洪,導致斜坡崩塌,承建商有需要及早改善臨時去水,迎接下次暴雨。


正施工無永久去水設施

陳健碩說,位於利安道上方的屬於「填石」坡,利用地盤開發過程產生的碎石砌成,遇上暴雨,可能會冲塌斜坡,令大量石塊塌下,堵塞道路,影響交通。至於順安道的肇事斜坡則正在建造「加筋土結構牆」,是以泥土及鋼筋鞏固的斜坡,於每層約1米厚的泥上,敷設多條鋼筋或韌度極高的玻璃纖維,然後反覆填泥及敷設鋼筋,直至完成整幅斜坡。


完工才需登記列人造斜坡

不過,施工期間若遇暴雨,大量雨水滲入泥土仍有可能崩塌,完工後則很穩固。陳健碩指順安道受加筋土結構牆塌泥影響,需時維修,受影響道路未來一兩日都未必可解封;填石坡則較易處理,清理塌下碎石需時較短,受影響的利安道可以較快解封。


年花10億公帑防山泥傾瀉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兩幅斜坡各塌下約500立方米泥石,合共1000立方米。由於兩個斜坡都是新建造,至完工才會登記,納入全港約6萬幅人造斜坡名冊內。本港早年不時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政府重點鞏固接近民居的人造斜坡,於1976年展開防止山泥傾瀉計劃,根據風險評級制度,處理不合標準並影響民居的斜坡。現時當局每年投放10億元推行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包括每年鞏固150幅政府人造斜坡、檢查100幅私人人造斜坡,以及為30幅天然山坡做緩減風險工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