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醫德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26日 22:35
2013年05月26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兩周以來,資料庫的電話響過不停。


「我婆婆患過乳癌,鄺醫生,我想做基因測試……」

安祖蓮娜的〈個人醫療選擇〉,顯然擊中眾多女性的恐懼處。


在癌症愈來愈普遍的年頭,如果有一種癌症是能預防的,哪管是什麼方法,能及早採取措施防範總是好的。


不過,切除乳房的方法聽起來始終比較歇斯底里……

事件能夠製造恐慌,大概是因為我們其實並不了解。


所以,我嘗試請教香港這方面的權威鄺靄慧Ava,在網上搜尋聯絡,第一個跳出的結果,是她在「醫德網」裏的電話號碼。


風險估算 沒有最準確

行醫的人,應有醫德,創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的Ava說,莫說做切除手術,就是有人提出想要做乳癌基因測試,首先要把原理和風險說得一清二楚。不過,令人憂慮的質疑接踵而來,安祖蓮娜的文章早被質疑是乳房中心商業推銷的一環,更讓我困惑的是,Ava揭露,安祖蓮娜所提及的患癌風險數字原來都報大了。當全人類的熱議其實可能是正中有心人的下懷,擁有相關知識的香港醫療組織,這些日子同樣只一面倒歌頌勇敢媽媽的要命不要靚,懶理人們的一知半解。所謂的社會責任和醫德,該不止於此吧?


切乳與否 沒所謂正確不正確

利用基因測試,預知未來患癌風險再做預防措施,這種對基因研究的美好祝願,在十九年前開始出現。安祖蓮娜在這個時候突然以最象徵女性的乳房,對這種前衛的防癌方法投了一票,基因科技似乎突然被冠上光環,它連我們最恐懼的絕症都能解決。有親戚患癌的女性,看到新聞在腦裏閃過掙扎是可以想像的,是否要抽血液驗基因?「無事無幹」切除乳房,就是勇敢的表現?值得嗎?不過,長年研究基因與乳癌的Ava,縱然埋首在科學世界,一小時的訪問裏不停提到各種數據,聲線清澈自信,但口中更多是謹慎的「基本上」、「理論上」、「邏輯上」,答案裏大多找不到絕對:風險估算,沒有最準確;預防方法,沒有百分百;切乳與否,也沒有所謂的正確不正確。


患癌風險實際數字 無法得出

預防性切除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技術,依靠的是什麼樣的科技和數據,在資訊紛亂的兩星期裏,相關組織似乎未曾嘗試為不知所措的人們解開疑團。安祖蓮娜的〈我的醫學選擇〉文章裏頭,說自己驗出BRCA 1基因變異,有87%風險患上乳癌。這種說法的確駭人,一般人聽到的言外之意是,若不做點什麼,這次死定了。BRCA 1和BRCA 2是兩種壓抑腫瘤生長的基因,若出現變異,抑制的機制壞了,患上乳癌、卵巢癌或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增加。姑勿論切乳是否就是最好的方法,基因真能預測一個人會否患病嗎?「這種說法讓很多人誤解,基本上,世界上其實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告訴安祖蓮娜,她患癌風險的實際數字。」數字的意義,並不如表面看般簡單,還要看計算得來的背後是怎樣的一套邏輯。「這是根據過往很多很多統計得來的數字,告訴你過往例如有1000人帶BRCA 1基因變化,當中有870人患上乳癌。而不是說安祖蓮娜的基因個人來說會有87%機會率發病。」看似是前瞻性預測的數字,其實只是基於有限的回顧式數據作精算估計,而這是在文章中讀不到的信息。Ava說,在乳癌與基因的研究上,迄今仍有一件事未知,「科學上,我們知道,帶有BRCA基因變異的人,不一定會患上乳癌,但這人究竟屬於會發病抑或不會發病,無人知。」


確切數字,真的有意義?

而即使理解這種數字的真正意義,「『87%』也quote大了」。Ava說,這幾年她與來驗基因的人解釋時,最高只說到75%,而且很少只單說一個數字,「風險是一個範圍,無法說得確切的,確切的數字很多情况下都是無意義的」,「不是說她的數字有錯,只是『87%』已是很久以前的數據。在他們的立場,對傳媒講的話,最容易最簡單地說,當然報最高的數字」。Ava其實說得厚道,這個曾經準確的數字,今天顯然並不適用,怎說也是一種錯誤。在普羅大眾聽來,接近九成的風險,差不多等於沒機會安然無恙。我疑惑,這種製造恐懼感的數字,怎能輕率?


亞洲人參考西方數據有落差

不過,87%抑或75%,這堆來自西方的研究數據,放在香港來做風險評估其實也不大準確,「亞洲人患乳癌的情况跟西方人有別,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資料庫」。所以Ava在2007年開始了香港的個案蒐集,成立了非牟利的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發現屬於高危的香港婦女,BRCA 2變異的人比BRCA 1變異的人更多,這是與西方數字相反的。但6年積累下來的高危個案只有約500個,要從個案統計做風險估算,Ava說還要積累好一段時間,國際間最大型的世界性研究組織,所看的個案超過10萬人。


基因測試前 先看家族病史

遺傳性乳癌除了要看基因有否變異,家族的病史都很重要,Ava說,病史其實甚至是決定要不要做基因測試的先決條件。「基本上,若家族裏只有一個直屬親人有癌症,而發病時不算年輕,這家人其實無必要做基因測試。」BRCA基因測試的技術,是美國Myraid Genetics的獨巿專利,所以測試費高昂,每次收費約2萬元。「就算你有錢,我都會叫你不要花錢做。」Ava說,年紀大的人患癌,大多不是由於基因變異,而是器官不斷生長,細胞在不停分裂時出錯,變成癌症,「就像人一生在工作,有一天不小心做錯事很正常」。安祖蓮娜事件讓Ava最擔心的,就是人人都湧去做基因測試,她留意到,坊間突然多了醫療中心聲稱能提供服務,「無必要做基因測試的人,無端端拿了個報告回來,看到有患癌風險,哪怕只是10%,都會徒添困擾」。不過,要找出家族病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va一直以為,早已過身的婆婆是死於子宮頸癌,在讀醫的年代才發現,原來那是卵巢癌。「家人對這方面不熟悉,就會容易擺烏龍」。


切掉健康器官 仍有患癌風險

雖然一個人會否患上癌症沒有準確的預知方法,資料庫成立以來,也有兩人寧願預先切除乳房。不過,即使用最轟烈的方法,還是無法百分百確保乳癌從此不會降臨你身上。風險可以減低90%,比起單靠食藥減30%至50%,效果好好多,「割走乳房,仍會有一層薄薄的乳腺留下,否則外面的皮會死」。很多婦女抗拒在乳房上動刀,因為乳房始終在外面,認為別人會看得到,「你還有另一個選擇,切除卵巢都可以減少患乳癌的風險達50%」。Ava解釋,乳癌有可能是由卵巢分泌的荷爾蒙誘發,不過驟耳聽來,切掉另一個健康的器官,來保住另一個未必會生病的健康器官,對於不少人來說還是有點瘋狂。


她們揀得對? 安心就是對

很多人問Ava,她們的選擇對嗎?「只要她們認為所做的可以讓她們安心,就是最正確。」病情與療程並非指定套餐,Ava說,沒有人可以指定風險多大就應該配怎樣的治療方法,尤其那些風險一半一半的,就更加視乎病人的想法。「有些人像安祖蓮娜,風險八成,但認為自己其實有兩成機會不發病,不會選擇做手術;但也有些人,風險雖然只有四成,但每晚都因為這四成風險寢食難安,索性選擇一了百了『大覺瞓』。我們不會主動建議,最重要是讓她們清楚了解所謂的風險代表什麼,而她們可以選擇的又有什麼。」


Ava說,她對待病人如親人,病人有的選擇,親人基本上沒兩樣。她的丈夫、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兩年前發現患上早期前列腺癌,醫生轉換角色做病人,做抉擇同樣一點不容易。Ava雖然見慣病人,知道早期癌症是什麼回事,當她知道丈夫生癌,第一個反應,何嘗不是激動流淚。香港前列腺癌的發病年齡中位數是73歲,李維達兩年前剛年過60,「他尚算年輕,不應該選擇一些最輕微的治療,例如粒子種植近距離放射」。Ava本來想丈夫做手術,但丈夫接受不到,「做手術應該是比較徹底,但有很多副作用,例如有不能控制小便的風險」,最終他們決定嘗試新技術質子治療,「都是電療,但比較集中,其他器官的影響較小。不好的地方是它始終是新研發,累積治療的個案不多,還未有足夠數據證實成效」。


最壞情况 病人全知?

而與一般病人不同的是,「我們是醫生,對治療方法很清楚,毋須再經過一番理解和四出找資料惡補,不過壞處是我們知得太多,知道最壞的情况可以有多惡劣」。常說病人有權清楚知道真相,為什麼偏偏不對他們說最惡劣的,好歹有個心理準備?「不是隱瞞,而是我們一般會把總括的情况告訴病人,極端的例子其實屬於很少數。」這或許也是符合科學的原則,統計學裏,最極端的數據沒有多大參考價值,通常會刻意忽略。Ava常強調,如何做抉擇,在醫學世界並不只憑數據,最重要的還是看個人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永遠都是一個衡量,沒有絕對的答案」。


關於遺傳性乳癌

.根據全球統計,乳癌病人中,有約10%屬於遺傳性乳癌,當中約一半的BRCA基因有變異

.2007年以來,香港共有56人出現BRCA基因變異

.當中58.3%同時患有乳癌及卵巢癌

.當中41.2%有至少3個家屬曾患乳癌

.他們的家屬中,51.8%基因變異測試呈陽性

關於乳癌

.2010年,香港共有3014個乳癌新症

.在75歲前,每19個香港女性有一人患上乳癌

文、圖 陳嘉文

編輯 蔡曉彤

[email protected]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