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跟着何倩彤走在人來人往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她既是我的導賞員,也是受訪者;她是藝術家,也是普通的參觀者,即使受Parasite藝術空間之邀在展場攤位做展覽,她也像個旁觀者,因為攤位是在展場外的走廊。
在Art Basel現場,藝術品在爭妍鬥麗,觀眾各取所需,何倩彤既是內也是外,既是近也是遠,或者距離才是最有趣的東西。
發現消失的時間
藝術空間Parasite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合作伙伴之一,委約藝術家何倩彤在會場攤位舉辦個展,一個關於Parasite的展覽。與其是死板生硬地介紹Parasite的歷史和發展,他們希望找藝術家有趣地呈現,於是找來何倩彤,大概是看中她的作品總是跟研究跟歷史有關,「他們找我時也有點猶豫,我既不熟悉Parasite的歷史,他們17年前成立時我年紀還很小,屬不同年代,也不是跟他們個別成員很熟稔,對我來說很不熟悉,不過他們說反而這樣更好,更有新鮮感」。於是,何倩彤埋首在一大堆Parasite的檔案和資料中,在嘗試呈現歷史的過程中,她發現了消失的時間。「平日也很留意日期,在那些文件中發現Parasite所有的活動都不會在星期一舉行,包括展覽、講座、表演等等,因為星期一是他們的休息日,所以星期一是他們歷史中消失的一日。」為了要找回這一天,她用電郵聯絡了曾經參與Parasite活動的藝術家,問問他們在記憶中的星期一是怎樣,再由她去呈現他們的星期一故事。「我是首先想到void這個字,後來發現占星術語有『無相月』這個詞,就是void of course moon,意指月亮由一個星座移到另一個星座之間,不在主相位的時間,即是那天月亮沒有發揮作用,像進入了睡眠狀態,而日文中星期一也是叫月曜日。」在Parasite攤位的牆上,有17張星期一的日曆,是17年來跟Parasite有關的17個藝術家的星期一,白雙全、梁寶山、梁展峰、梁志和、李傑、艾未未、John Batten、Tobias Berger等等,觀眾可撕下然後把它帶回家。「我也想過直接把他們給我的回覆印出來貼在牆上,以較完整的敍事形式去說故事,不過還是用這個片斷式的方法,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個人回憶,是我作為新一代的藝術家去看他們如何去利用這個藝術空間,如何跟這個空間互動,是有距離的觀察,是有點疏離感的。」
呈現空間混雜性
何倩彤同時做了兩個錄像,一個是閉路電視,拍下Parasite星期一休息日的情况,另外一個是關於用手去捉摸這個空間,「平日我們看的Parasite是一個模樣,用閉路電視看又是另一樣,也呈現了這個空間的空白狀態。另外一個是我找了一個朋友,矇着眼晴,只是用手去捉摸這個空間,當時的Parasite正在裝修,環境很亂,像廢墟似的,用手去捕捉地理環境,近距離去看它的質感,去找Parasite的線索。這個錄像正正也表達了我做這個project的感覺,不斷的摸索,可是始終停留在表象,這個空間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覺,而藝術家之間的溝通,人事上的事我是沒法得知,也沒法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個呈現消失的展覽,設置在國際性、大型的巴塞爾藝術展中,何倩彤說最初也有點顧慮,「先是語言方面,有些人用中文回覆,有些英文,是否要全部雙語呢,而外國人看這種片斷式的呈現方法,是否會不明所以,我跟策展人林沁怡談過,她說Parasite本身也是混雜的,所以保留這種混雜性也不錯」。
art fair的界線
跟會場內攤位相比,Parasite是微小的,不顯眼的,「我是沒有參與過art fair的展覽,今次也是在場外的走廊,而且是免費的。在場內,我會逐個攤位仔細去看,而當中其實是有很多界線的」。何倩彤帶我們走到一個新加坡藝術家Dawn Ng的一個攤位,名叫Sixteen的展品是由16個大小不同的箱組成,「概念像俄羅斯公仔一樣,一個套着另一個,而每個箱外都有句說話,必須打開閱讀下一句。我不知道假若在其他藝廊展出時情况是否一樣,只是在art fair中,展品都成了不能觸摸的物品,可是閱讀這個展品的方法正是要打開,當然你可請現場工作人員幫你打開,卻失卻了自己逐個打開的樂趣。當我問他是否可自行打開看時,他便把目錄給我看,這也難怪,因為他們最終目的也是想做買賣,很多時候他們看見一些外表像買家的人,對待方法是有所不同。我發覺當我跟外國朋友一起逛,很容易會得到較熱情的招待,不費吹灰之力會拿到一大堆目錄。其實在art fair裏所有人也是someone,藝術家、art collector、art dealer,而藝術家是沒有權力的,而且在現場的藝術家實在太多了,還有記者也是有權力,他們都希望你報道作品」。
文 林喜兒
圖 葉家豪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在Art Basel現場,藝術品在爭妍鬥麗,觀眾各取所需,何倩彤既是內也是外,既是近也是遠,或者距離才是最有趣的東西。
發現消失的時間
藝術空間Parasite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合作伙伴之一,委約藝術家何倩彤在會場攤位舉辦個展,一個關於Parasite的展覽。與其是死板生硬地介紹Parasite的歷史和發展,他們希望找藝術家有趣地呈現,於是找來何倩彤,大概是看中她的作品總是跟研究跟歷史有關,「他們找我時也有點猶豫,我既不熟悉Parasite的歷史,他們17年前成立時我年紀還很小,屬不同年代,也不是跟他們個別成員很熟稔,對我來說很不熟悉,不過他們說反而這樣更好,更有新鮮感」。於是,何倩彤埋首在一大堆Parasite的檔案和資料中,在嘗試呈現歷史的過程中,她發現了消失的時間。「平日也很留意日期,在那些文件中發現Parasite所有的活動都不會在星期一舉行,包括展覽、講座、表演等等,因為星期一是他們的休息日,所以星期一是他們歷史中消失的一日。」為了要找回這一天,她用電郵聯絡了曾經參與Parasite活動的藝術家,問問他們在記憶中的星期一是怎樣,再由她去呈現他們的星期一故事。「我是首先想到void這個字,後來發現占星術語有『無相月』這個詞,就是void of course moon,意指月亮由一個星座移到另一個星座之間,不在主相位的時間,即是那天月亮沒有發揮作用,像進入了睡眠狀態,而日文中星期一也是叫月曜日。」在Parasite攤位的牆上,有17張星期一的日曆,是17年來跟Parasite有關的17個藝術家的星期一,白雙全、梁寶山、梁展峰、梁志和、李傑、艾未未、John Batten、Tobias Berger等等,觀眾可撕下然後把它帶回家。「我也想過直接把他們給我的回覆印出來貼在牆上,以較完整的敍事形式去說故事,不過還是用這個片斷式的方法,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個人回憶,是我作為新一代的藝術家去看他們如何去利用這個藝術空間,如何跟這個空間互動,是有距離的觀察,是有點疏離感的。」
呈現空間混雜性
何倩彤同時做了兩個錄像,一個是閉路電視,拍下Parasite星期一休息日的情况,另外一個是關於用手去捉摸這個空間,「平日我們看的Parasite是一個模樣,用閉路電視看又是另一樣,也呈現了這個空間的空白狀態。另外一個是我找了一個朋友,矇着眼晴,只是用手去捉摸這個空間,當時的Parasite正在裝修,環境很亂,像廢墟似的,用手去捕捉地理環境,近距離去看它的質感,去找Parasite的線索。這個錄像正正也表達了我做這個project的感覺,不斷的摸索,可是始終停留在表象,這個空間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覺,而藝術家之間的溝通,人事上的事我是沒法得知,也沒法進入他們的世界」。一個呈現消失的展覽,設置在國際性、大型的巴塞爾藝術展中,何倩彤說最初也有點顧慮,「先是語言方面,有些人用中文回覆,有些英文,是否要全部雙語呢,而外國人看這種片斷式的呈現方法,是否會不明所以,我跟策展人林沁怡談過,她說Parasite本身也是混雜的,所以保留這種混雜性也不錯」。
art fair的界線
跟會場內攤位相比,Parasite是微小的,不顯眼的,「我是沒有參與過art fair的展覽,今次也是在場外的走廊,而且是免費的。在場內,我會逐個攤位仔細去看,而當中其實是有很多界線的」。何倩彤帶我們走到一個新加坡藝術家Dawn Ng的一個攤位,名叫Sixteen的展品是由16個大小不同的箱組成,「概念像俄羅斯公仔一樣,一個套着另一個,而每個箱外都有句說話,必須打開閱讀下一句。我不知道假若在其他藝廊展出時情况是否一樣,只是在art fair中,展品都成了不能觸摸的物品,可是閱讀這個展品的方法正是要打開,當然你可請現場工作人員幫你打開,卻失卻了自己逐個打開的樂趣。當我問他是否可自行打開看時,他便把目錄給我看,這也難怪,因為他們最終目的也是想做買賣,很多時候他們看見一些外表像買家的人,對待方法是有所不同。我發覺當我跟外國朋友一起逛,很容易會得到較熱情的招待,不費吹灰之力會拿到一大堆目錄。其實在art fair裏所有人也是someone,藝術家、art collector、art dealer,而藝術家是沒有權力的,而且在現場的藝術家實在太多了,還有記者也是有權力,他們都希望你報道作品」。
文 林喜兒
圖 葉家豪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